这里,曾经是人与神心灵依偎的地方。如今,斑驳的墙壁、厚厚的尘埃印证着历史的沧桑,已经发黑的钟楼,似乎仍然发出悠扬的钟声……
在内蒙古牙克石的森林深处有一座宁静而优雅的小镇——免渡河,整齐的街道上行人稀少,火车站附的道傍有一幢用圆木垛起的房屋,这就是典型的俄式风格的建筑——木克楞,在它的身后,就是本文的主角——东正教尼古拉耶甫卡娅教堂。
一座教堂一段记忆
在免渡河铁路电力工区院内,我见到了这处从哈尔滨一直到满洲里沿线唯一一座历尽沧桑幸存下来的教堂建筑,这是牙克石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因此,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严格保护。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留住历史的文化、城市的记忆,也才能让人领略着的城市韵味。
东正教尼古拉耶甫卡娅教堂是俄罗斯风格的尖顶教堂,高大的门被砖垒砌密封着,教堂为两层,高13米,占地面积306平方米,上矗方尖顶。窗户为拱形窗,檐上砌柱饰。教堂为石、砖、木结构,凸出部分为砖砌,其它部分为石砌,南北最长22.50米,东西最宽13.60米,还有一些石雕花饰构件,墙体为黄、红色调,建筑虽然陈旧,但依然优雅高贵。
对于古建筑,我有说不出的一种喜爱,爱它们的沧桑,爱它们的深沉,更爱它们身后隐藏的古老文化。采访中,教堂附近的居民对与教堂相关的信息了解堪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据免渡河文化所所长李国光介绍,1903年,随着铁路的营运,部分俄侨陆续迁入免渡河定居,东正教开始活动,俄罗斯移民与部分鄂温克族及少数汉族同信东正教,洗礼后胸佩十字架,终生不摘。尼古拉耶甫卡娅教堂始建于1911年,首任牧师亚力山大·古里雅耶夫,前后8任牧师,教堂设有诵经者、杂役等人。当时牙克石地区东正教徒8000多人,其中免渡河就有1100人,影响非常广泛。信徒每户墙角设神龛,供奉基督耶稣和圣母玛丽娅,旁摆圣经,他们每日三餐前后及周末,要在圣像前祈祷。如今,在免渡河还能找到27所俄式建筑,均已被相关部门列入文物保护系列。
1955年,随着苏侨回国,教徒大减,于1960年关闭。期间,尼古拉耶甫卡娅教堂曾被日本关东军征用作为发电厂、工事。
一场战役一个历史
在免渡河南山下,有一条清澈透明的小河安静而蜿蜒地流过,走在这古朴而又清新的小镇中,浏览清澈的小溪,聆听小鸟的鸣唱,接受阳光、清风的抚慰,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舒适。
然而,65年前,这里却硝烟四起、战马奔腾。据当地居民栾伟宏介绍,1945年的夏天,苏联红军驱逐日本关东军实施了空袭,派6架轰炸机轮流在日本关东军驻地和免渡河车站附近投弹,免渡河东正教教堂不幸中弹,钟楼上的十字架被炸飞,塔楼破损严重。连续激战了三日后,苏联红军坦克师团先头部队到达免渡河南山头,后进入免渡河街里,受到当地居民群众包括苏侨的夹道热烈欢迎,苏联红军战士在一所苏侨大院休息片刻后,返回公路向乌奴耳方向挺进,此时日军早已逃之夭夭,免渡河光复。
在硝烟与战火中,东正教尼古拉耶甫卡娅教堂走过了那一段艰辛的岁月,历尽沧桑已有百岁的它,建筑之坚固、美观,着实让人们心中起敬。
一条铁路一个故事
面对这有着百年历史的东正教尼古拉耶甫卡娅教堂,是那样的静谧和沧桑,这不禁让人由衷地想起那些为修筑中东铁路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苏侨们。尤其是兴安岭隧道“女工程师自杀”那个凄美的历史故事,在牙克石人心中永为流传。
据资料记载,1896年,根据当时清朝政府与俄罗斯签订的《中俄密约》,决定修建横贯东北的中东铁路。其中,开凿兴安岭隧道是确保打通西线铁路的重要一环。由于地形复杂,工程耗资大。几经周折,于1901年才动工兴建。一名俄罗斯女工程师受命成为了这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总指挥。当时,正处于历史上日俄战争前期,沙俄急于打通这条重要的咽喉要道。于是,女工程师决定,采取自山体两侧对向同时开凿的施工方案。在当时铁路勘测和施工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对于完成这样一条全长超过三公里的长大隧道,无疑是一项艰巨而风险的工程!
经过一年多的开挖,两侧洞体的工作面一天天逼近。按设计测算,闭合交会的日期已经到了,可是隧道里却毫无畅通的迹象,女工程师万分焦急地期待着。如此长的隧道,一旦方向失之毫厘,工程必将遥遥无期。责任、损失难以估量!女工程师心理承受能力几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随着一声巨响,坑道内透过一丝亮光,隧道贯通了,工作面准确地闭合!经测量,设计和施工没有任何偏差!然而,正当施工的人们欢呼雀跃之时,却突然发现女工程师神秘地失踪了。当人们在隧道附近的山顶上找到她的遗体时,才知道,就在前一天晚上,女工程师走上了自绝之路。
每当我乘坐火车经过兴安岭隧道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个故事,想起那位为事业献身的俄罗斯女工程师。
如今,教堂仍在,铁路仍存,一座座俄罗斯风格的建筑与当年的中东铁路,见证了牙克石的发展和变化,也为牙克石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了更多内涵。(作者:肇慧茹)
资料链接:
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派,也是牙克石境内出现最早的洋教。早在1896年,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地区修筑中东铁路,随俄国人的进入而传来。于1902年在牙克石的博克图建立了第一座东正教堂,叫做圣阿克山得尔教堂。从此,东正教在牙克石境内开始活动。随后,巴林、绰尔、兴安、免渡河、雅鲁、牙克石等地先后建起7所教堂和1个祈祷所,其宗教活动盛极一时。东正教的神职人员大多是外国人,都已回归当时的苏联或去了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