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要采访退休老党员秦忠厚,熟悉他的准格尔供电分局同事一下乐了,“好好听老书记侃侃他的历史,肯定有收获!”带着一丝好奇,记者很快见到了这名88岁的老党员。
秦忠厚老人干瘦的身形却分外精神,举手投足仍显自如,浓重的准旗口音宏亮干脆,虽然稍有耳背也可沟通自如。老人非常热情好客,简单交流之后便打开了话匣。
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准旗人,老人可谓见证了准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1930年他出生在当地西营子乡的一个5口之家,从童年到青年日子总是不宽裕,尤其刚解放时的艰苦岁月提起来仍然历历在目。“1948年我刚结婚那会儿全家只有2卷毛毡、2床布被子、1口猪、1头牛、1只毛驴……”老人掰着手指头努力回忆着当时的家当,笑意中流露出一丝苦涩。所幸靠着他和家人的勤劳耕作,以及和父亲学会的皮匠手艺,全家熬过了种种生活的艰难。
“到1951年赶上旗里土改,我们那是试点,家里分了100多亩地,也不用交租了,全家一下好起来了……到了1952年家里有了3头牛,2头毛驴,70多只羊……”和当时许多中国老百姓一样,老人家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电结缘,沙圪堵电厂上演“二老秦”的故事
建国初期,沙圪堵镇是当时准格尔旗政府所在地,但是这里电力基础一片空白,每天晚上守着油灯过日子仍然是老百姓的不变习惯。党和政府对发展电力事业、造福百姓生活是时刻挂在心头。1959年7月伴随沙圪堵镇上第一座柴油发电厂建成,油灯粪火照明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准旗地区电力建设的序幕正式揭开。
彼时的秦忠厚已经参加工作,从1949年担任队里职务干起,凭着一股子干劲和冲劲,得到了组织上的信任,一步步从队里到了乡里,1959年他又调到旗政府宣传部。这里也让他第一次认识了电。“挺稀罕的,感觉特别亮”老人回忆起第一次见到电的场景忍不住笑了。当时镇上虽然通了电,但因柴油电机设备简陋,难以稳定运行,电压质量也没法保证。
为了进一步提升供电质量,1966年政府开始了沙圪堵电厂的筹建工作。不但专门在沙镇北部划出了区域用于厂房建设,还协调从秦皇岛市发电厂运来2台旧发电机组,3台旧锅炉。考虑到缺少专业人员,又专门派人出去培训,从河北找来了专门工人支援电厂建设工作。
受当时社会背景影响,工厂筹建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程,甚至专门指派旗委一名副书记直接管理,但是“当时本地的领导谁也不懂电的业务,外行领导内行又让工人们笑话,上下很难沟通的。”这种情形下,政府看中了当时下派到长滩乡的秦忠厚,专门找他谈话要调他去电厂担任副手。“那会哪有多余的想法啊,直接表态服从组织安排,就去了!”因为当时全面负责厂里工作的旗政府副书记也姓秦,宣布任命时工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二老秦”。
秦师傅要负责厂里的技术工作,但刚到这里的他一片迷茫。“不懂业务,不懂专业,问问题都不知道从哪问起!”这种情况下,细心的他无意中发现了厂里资料室,“一下心亮堂了,不懂不能看书学吗。”
就这样,他开始了白天干活,晚上钻资料室学习的生活,一干就是几个月,“机、电、炉哪出问题就学哪,不懂就结合实物看。”虽然没有基础,但靠着毅力,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电力设备资料被一点点的“啃”明白了。
“过了三个月有次开会还有人拿技术问题说事,我站出来,说你别瞎诈唬,然后一条条和他掰扯,戳的一下给愣那了”说到这里时,秦师傅脸上露出了掩饰不住的兴奋,“那个工人下个(下来)就说,二老秦厉害了,甚(什么)也明白了,以后可不敢了!”
1970年为了实现让电厂在国庆节前正式送电的目标,厂里指示必须确保3号锅炉按时投产。秦师傅得知施工材料迟迟不到位心急如焚,他迅速了解情况,亲自带车赶往呼市地区沟通相关工作,只用2天时间就把建筑材料拉回了沙圪堵;厂房建好后,为了加快锅炉投运工作进度,秦师傅又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加班加点参加劳动,和锅炉师傅一起“斗智斗勇”的研究烤炉技术,大大缩短施工工期,确保了1号机组按时实现了正常发电。这件事对于当时整个旗县来说,都是一件大喜事,旗里为这事专门开了表彰会,秦师傅和很多工人都受到了表彰。“那会放鞭炮,上台的每个人发了件新褂子,胸口别着朵大红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秦师傅还是忍不住的笑出了声。
从这之后,电厂的生产经营全面走上正轨,在秦师傅和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年国庆期间,2号机组也正式投入使用。秦师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全厂上下的信任,“技术上有难题找秦师傅,我也成了半个专家了。”就这样,以秦师傅为代表的这群老电力人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在准格尔旗电力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再次触电,从榆树湾电厂再到电业局
准格尔旗早期的电源点都是从小电厂的建设开始的,沙圪堵电厂的建成投运还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基于解决旗政府所在地及周边地区用电问题的考虑,1972年经自治区批准后,旗政府又在榆树湾镇规划建设2x1500千瓦火力发电厂,截止1976年两台机组全部调试完毕投入运行,当年就与沙圪堵电厂连接实现了小电网运行。同一时期,相邻的清水河县也向准旗境内部分地区供电,准格尔旗的电力事业在稳步前行。
此时,自1974年便从沙圪堵电厂调离的秦师傅,又先后在西营子乡政府和当时的榆树湾硫磺厂任职。服从组织安排,兢兢业业站好每一班岗是他及这个时期很多共产党员的坚实信念。
1979年,组织上出于对他工作的肯定,又把他调到了成立不久的榆树湾电厂。“当时厂里还是懂业务的少,而且规模也大了,更得多学习。”50岁的秦师傅重新焕发了年轻时的干劲,靠着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两年时间带领同事们认真保障着当时两座电厂形成的地区电网稳定。
多年的操劳,使秦师傅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他向组织上申请了岗位调整,恰逢1979年准格尔旗电业局经政府机构调整,正式从水利局剥离成立了新单位,组织上便把秦师傅的工作安排到了这里。“当时我们有100来个人,部门分工也挺细,办公室、生产技术股、线路、供电所和农业站,管的区域也挺大。”秦师傅在这里担任副经理的职务,主要分管工程建设工作,“这下离家近了,心轻松了。”
此时的准格尔旗,地区煤炭行业发展起步,对于电力的需求也逐渐加大。为了提升供电质量,地方从1980年前后开始加大了电网建设投资力度,电力事业又迈入一个新阶段。秦忠厚他们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建设长滩—薛家湾35千伏输变电工程。“这个工程当时投入了140万,全程98公里长,是当时盟里挂号的重点工程,受到了相当大的重视。”秦师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是那么清晰,这是因为在这个工程上他们又创造了一个“小奇迹”!
准格尔旗多山的特殊地貌给施工造成了极大不便,“当时电管局设计院的专家预计我们得干两年。”但是秦师傅和同事们经过认真的调研和测算,创造性的引入工作“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施工队伍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工期大大缩短。“中央当时不是提倡承包么,我们这么一干也是响应中央号召。但是工人们积极性一下上来了,吃住在工地,睡在窝棚里,没日没夜一干几个月,结果验收时质量也没问题,工程顺利验收了,工人们收入也大大增加了,挺好么!”这条线路的投运,也为当时薛家湾镇地区提供了可靠电源点支撑,为准格尔煤田的初期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快,“两年的工程量5个月就完成了”的消息也不胫而走,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还引来记者进行了专门采访。这年的秦师傅已经53岁了,“人们都说老秦还挺能折腾”,老师傅说到这里又是满脸的自豪。
毕竟年岁不饶人,因为许多原因秦师傅逐渐从主要岗位上退居了二线,并在90年代初正式退休。但是作为准格尔旗一代电力事业的见证者,秦师傅始终对电力事业怀着深厚的感情和关心。
如今,秦师傅那一代人用汗水浇筑的小电厂、小电网早已不复存在,地区总装机容量达到481.6万千伏安,以50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多座220千伏变电站为主网架的坚强电网结构坚强矗立;以前电网建设周期长、速度慢的现象早已成为历史,“十三五”以来地区电网投资连创历史之最,建设速度大大加快,纵横的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在准格尔大地星罗棋布;以前的电网运行维护单纯依靠苦干加实干早已落伍,现代化电网伴随智能化发展,综合能力要求在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不停电检修作业、智能化服务也在广泛运用,供电可靠性、便捷性真正让用户满意,政府放心。电网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让秦师傅感慨不已;而电力发展伴随着家乡经济的腾飞,更让秦师傅平添了喜悦之情。
在老人深情的回忆中,采访时间不知不觉便过去了,结束采访的记者被秦师傅那一代电力人的奋斗精神深深触动着,没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他们乃至后来电力人的顽强拼搏,就不会有今天准格尔7962平方公里土地上电力事业的大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电力人,我们唯有满怀热情,铭记电力人的光荣传统,沿着老一辈电力人的足迹,建设“电网坚强、服务卓越、治理科学、管理精益、文化优秀”的现代化电网企业,共筑“蒙电梦”,“谈笑凯歌还”!(作者:李瑞杨 高树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