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家乡开鲁小镇,从10月到次年的4月,大约有半年的时间,经常会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安全过冬,御寒取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俗话说,炕热屋子暖。过去,无论城乡家庭,家家都搭炕取暖。搭炕最先是用土坯,后发展到用砖搭。烧水做饭,烧炕取暖,一举多得。有的还建有“火墙”,取暖效果更好。过去因为贫困,烧柴大多用玉米秸或捡拾的硬质柴草,用木头或煤炭作燃料的很少。因风力大,时间一长,“炕洞子”会被“抽”进不少柴草的污灰,时不时要扒炕疏通,经常会弄得人灰头土脸。既脏又麻烦,但又很无奈。那时,农户家庭几乎都设有火盆。一般是将牛粪燃烧的灰烬放入泥盆中,放在炕上御寒。到了晚上,家人与邻居们围坐在火盆周围,漫无边际,谈天说地。有时长辈还会顺手将几个土豆放入盆里,少顷,屋里便飘香四溢。该歇息了,人们才恋恋不舍地慢慢散去。
记得我上小学时,教室里还是用铁皮炉子取暖,安装有长长的铁皮炉筒。冬季早晨上学,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这一般由班级生活委员来承担。每天,生活委员会第一个来到教室,生起炉子,等同学们都到班级了,炉火也燃得正旺。当时大多用玉米瓤或砟子(zha zi玉米用镰刀收割后余下的根部)作燃料。缺点是不禁烧,需要人随时填充,比较麻烦。有时还会因为风向不好,发生“倒烟”,呛得人鼻涕眼泪一齐流下来。后来条件改善了,用煤炭取暖,散发热量足,御寒效果更好了。虽然不用总填充,但安全系数不高。白天还好,到了晚上休息时,要特别注意用火安全,稍有不慎,极易会产生一氧化碳,发生煤气中毒现象。这总让人提心吊胆。记得我租房子住时,起初生活捉襟见肘,用煤时,每次只能用塑料袋买几袋煤,估摸快用完了再买,现用现买。
后来取暖方式有了更大地改善。先是用上了家庭暖气炉。点燃炉子,把暖气炉里的水烧热,通过循环,达到取暖目的。乡下的岳父母家,也安装上了这样的暖气,清洁、安全、卫生,室内温度能达到15度左右,过去只有0度左右。过去女儿冬季不愿意去乡下,更不愿意留宿,天气寒冷是主因。那时用纸糊的棚,四处透风,“布衾冷似铁”,被子盖好几层似乎也不顶事。有的家庭用的节能炉,掌握好了压煤量,可保证一冬不灭。省事省心省力。后来发展到用暖气片取暖。铸铁的,安置在楼房中的墙角。屋子里按照精巧设计,铺设好合理的暖气管道。缺点是太占用空间,一家一户分散烧,浪费能源。现在发展到采用地暖。把特制的供热塑料管埋在地板砖下面,节省了空间,又保证了取暖效果,但几年需要疏通一下。现在逐步由一家一户供热发展到由供热公司统一供暖,避免了资源浪费,达到了环保、卫生和节能的目的。目前有的乡镇已经达到了统一供热,变化之大,进步之快,超乎想象。如遇到极端天气,还可以用空调、电暖气等作辅助取暖,效果更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取暖方式一定会更进一步改善,只能会越来越科学、越美观和越环保。究竟发展到用何种方式取暖,真的难以想象!相信,不远的将来,无论城市和乡村,都逐步会实现统一供热的全覆盖。城乡的每个家庭,冬季里也会春意盎然。在同一片蓝天下,人们共同享受四季常青、幸福富足的美好新生活!(作者:张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