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拜访了96岁的回族抗日老战士马和壁。
老人家住回民区祥和小区。马老的书桌上端庄地放置着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题写章名,为老战士们颁发的“胜利纪念勋章”。
纪念章上方是头戴回族白号帽的马老照片,下方落款为“回民支队副连长马和璧”。纪念章文:“本纪念章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题写章名,颁发给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正面铸有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人民大团结的5颗五角星,象征着人类和平的鸽子和橄榄枝,象征革命圣地的延安宝塔山以及军民合力抗战的战斗场面。本章直径50mm,厚3.0mm,主章为铝合金,镀24K金。”
马老和他的儿女们还兴致勃勃地谈起呼和浩特市代市长李杰翔和市警备区司令几天前(即2015年8月1日)到家亲切探望老人的情况。
马老1919年1月21日生于河北献县的东辛庄(今名本斋村),这是个回族聚居的村庄。马家世代务农。
“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入侵华北。子牙河一带遭到鬼子铁蹄的蹂躏。鬼子兵包围了这个回族村庄,烧毁了清真寺,焚烧《古兰经》,阿訇和不少村民被杀害。国仇家恨激起人们极大的愤慨。大家拥戴马本斋举义旗和日本鬼子斗争,成立了“回民抗日游击队”,后又扩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年轻的马和璧也参了军,不久被任命为一中队副连长。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队伍建立初期,归建几次,大家习惯称为“回民游击队”。“回民游击队”由最初的200多人发展到近3000人,隶属于八路军冀中军区,后更名为“回民支队”,是八路军在冀中平原的抗日劲旅,大小800余次战斗,消灭日伪军36000多人,战功卓著。冀中军区通报八路军“向回支看齐”,并奖“无敌不可、无坚不摧、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锦旗一面,中共中央颁奖给司令员马本斋。
回民支队作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多次刚与敌接火,日伪军一听说是“回民支队”,就闻风而逃。一说打仗马老精神矍铄。他说,刚上阵时,心情紧张。可是枪一响,冲锋号一起,就什么也不顾了,眼也红了,死也忘了,一心杀鬼子。
河头战役,他挂了彩。那时他们有的还用土枪、土炮,每人领到的5发子弹,每个战士带20颗土造手榴弹。子弹打完了,手榴弹用完了,就用大刀和鬼子肉搏。河头作战,他和连长辛燕侠指挥连队作战,仗打下来,100多号人只剩下一个班的人了。郭政委(名字记不清了)牺牲了,他的通讯员回利利也牺牲了。这个孩子年龄还小,是叫鬼子机枪扫射死的。连长辛燕侠后来在王堡战役中也牺牲了。
河头战役很惨烈,在炸毁日寇炮楼时,马老的腿、手、背部都受了伤。现在定为五级残疾军人。伤残鉴定是:“左臂及左腿外伤,左髋关节僵硬。左肱骨间贯通伤,左腿炮弹炸伤。”血雨腥风,缺吃少喝。有时反扫荡突围出去,几个月回不了根据地。马老说:“回来一次,我妈给我清理衣服,衣装上的虱子多得要用扫帚往下扫。”
河头战役负伤后,上级不叫他带兵上阵了,让他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管辎重粮草,枪炮子弹。他们这批人追随马本斋司令员,直打到日本快投降。马司令去世后,他们这支队伍继续战斗……说起当年的战斗和战友,马老的眼睛湿润了:“现在老了,总想念马司令员和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们。东辛庄首次参军的18个青年全牺牲了,只剩我一个了。”
马司令和他的母亲牺牲后,毛主席送挽联:“马本斋同志不死”,朱总司令送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这些褒奖都是“回民支队”的光荣,也是回回民族的光荣。
1951年,马老作为民族干部学习了两个月,便从河北分配到绥远省归绥市。当时阮慕韩任市长,他被安排到民政局福利科工作。土地改革运动大规模展开时,马老在归绥市郊区任土改工作队长,负责桥靠等六个自然村的土改工作。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为了支援宁夏,乌兰夫主席倡议内蒙古选派优秀回族干部赴宁夏工作,支援宁夏建设,马老积极响应,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任职。后从银川回到呼和浩特市,马老在内蒙古通达公司工作至退休。(作者:李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