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西人,原内蒙古军区司令员。这位抗战时期大青山骑兵二团团长,是一员令敌人胆寒的骁将,也是一位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黄猴子”,这大概是因为他体形瘦小、行动敏捷如猿猴一般。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他像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把敌人的五脏六腑搅了个稀巴烂。
黄厚从一个骑兵连指导员逐渐成为骑兵团团长,在长期的骑兵游击战中,不仅创造了许多战术,并多次被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创办的《抗日军政》杂志作为战例登载剖析,而且他在大青山根据地留下了许多与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周旋斗争的故事,被根据地军民称为“飞将军”。
1940年5月1日,伪皇协安民救国军第三师一连由固阳开到武川十区庙沟土城子一带烧、杀、抢、掠。一时间,烟尘滚滚,哀嚎四起,村民纷纷逃命。黄厚得到情报后,迅速率骑兵九连和骑直侦察排将敌人全部包围并发起了攻击,打得相当激烈,伪军武器好,打了一个小时,敌人还是没有被击溃。这时“黄猴子”眼睛红了,命令九连掩护,自己带领侦察排跨上战马向敌人的指挥所猛冲上去,敌连长见势不妙,落荒而逃,敌军随后逃之夭夭。此次战斗共缴获步枪十支、冲锋枪一支、子弹五百多发,战马十五匹。俘敌连、排长各一人、士兵十五名(教育后释放),而骑九连无一伤亡,仅仅消耗子弹三百余发。乡亲们兴高采烈地把他们迎回家,杀鸡、宰羊、喂马,热情款待,并称他们为“神兵天降”!在年底的战斗总结中,土城子战斗被称为“掏心战”。
1941年8月,伪蒙军及靖安警备队约二百多骑兵,分两路袭击住在武川大小石槽子的二团和四支队。当时四支队的一部分战马放出去吃草没有收回来,仓促应战,和敌人激战两小时,敌人久攻不下,八路军在撤离的同时迅速靠拢,在双方向南北反方向退去的同时,黄厚率领的部队突然掉转马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毫无戒备的伪蒙军猛杀过来,敌人仓惶逃窜。在激战中毙敌十人,获战马八匹、步枪九支、子弹三百余发,反败为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士气。人们后来把这种战术称作“回马枪”。
最漂亮的战斗还数金盆之战。那是1941年7月1日,陶林的伪蒙军保安队,收编伪警察共约三百人,由五、六个日本指导官监督,由陶林出发经白银不浪向灰腾梁以南平绥铁路附近的卯独兔、厂汉哈达一带进犯。中午到了金盆,大肆掠夺群众,抢掠牛羊和粮食。当时是6月29日,八路军120师骑兵支队直属队和二团主力在厂汉哈达会合。6月30日到卓资山北什尔兔沟和荞麦以沟宿营,加强警戒并准备战斗。7月1日得知敌人进犯金盆的消息后,二团迅速结集三个连和直属特务连前往攻击。下午两点在金盆与敌人交火,敌军分两路在日本指导官的指挥下占领了金盆南北山地与八路军作战。南山地势险峻,骑兵不便展开,黄厚决定以少部分兵力牵制南山之敌,以大部分兵力向北山之敌发起猛攻,又命令直属特务连的侦察排迅速迂回到南山的背后攻击敌人。一时间喊杀声和冲锋号声震天动地,北山之敌被悉数歼灭。黄厚紧接着向南山发起进攻,激战四小时,敌人腹背受击,支持不住迅速溃退,八路军乘胜反击,将敌人彻底赶出这一地区。缴获三八式重机枪一挺、子弹六百余发,步枪十五支、子弹八百余发,战马三十匹,军用品一部分,击毙敌人四十余人,包括二个日本指导官,生俘三十余名。这次战斗既给了目空一切、横行霸道的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又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八路军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黄厚的“迂回包抄”战术。
这些只是黄厚在抗日战争中大小战斗的几朵浪花,他和他的白马连、红马连、黄马连、黑马连曾经使敌军闻“马”丧胆。其中的白马连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曾接受过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的检阅。
1986年10月,武川县“大青山抗日英雄纪念碑”落成典礼上,这位英雄旧地重游,感慨万分。用浓重的湘赣味儿的武川口音,道出一番心里话:武川老百姓真好,对八路军就像自个儿的娃娃,甚好吃甚,那莜面窝窝酸盐汤,放上点山药片片,又好吃,又止饿,真是好东西。当他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深情地说:“武川的老百姓主动给我们通风报信,三区一个农民为给我们送情报累得吐血,卜合素一个年轻妇女,为送信跟狼打了一路,哨兵救下她时,身上的衣服条条缕缕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武川人民”。
黄厚,这个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洗礼的红军老战士,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功勋卓著,武川人民永远怀念他。(胡国栋 胡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