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内蒙古故事网  >  草原往事   
这东瓦窑不只是菜市场
内蒙古新闻网  17-11-21 10:02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说到东瓦窑,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蔬菜批发市场。甚至人们经过此处只为了购买果蔬。其实东瓦窑是一座清朝时期出现的村庄,而与这座村庄息息相关的就是绥远城。

东瓦窑菜市场外

  东瓦窑与绥远城

  由于西北战事不断,归化城的防御能力显然不能应对战争来袭。为了守护好边疆的大门,清朝政府决定专门修建一处军事驻防城,也就是后来的绥远城。修建绥远城的计划从清雍正十三年就已经开始,一直到乾隆皇帝即位后,很快批准这项建城计划并付诸实施。绥远城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又称“新城”、“满城”、“驻防八旗城”,曾驻防八旗兵3000多人和随军家属1万多人。

  有了城池,就离不开城墙,而城墙上的一砖一瓦都是靠村民们的双手制作而成的。那么专门给城墙制作砖瓦的工人们就渐渐定居下来,把制作砖瓦的基地变成了村庄。东瓦窑村就是绥远城城墙砖瓦的生产基地。

  再说说绥远城的城墙,四面城墙各高二丈九尺五寸,顶宽二丈五尺,底宽三丈五尺。每面城墙上都有突出的四处加宽垛墙。城墙上共有“堆拔”16处。既有“哨台”、“哨房”,又是安放炮位的地方。城墙内靠近城门处,建有上墙的梯道。墙上面可并列同行三辆马车。城墙都是一色巨型大青砖砌成,内里为三合灰泥压碾,城基为花岗岩石条砌筑,为明三暗二式。这座新建的绥远城,虽不比金汤之固,也称得起是难攻的堡垒。这样壮观的城墙需要许许多多的砖瓦,而这些砖瓦便是在后来的东瓦窑村子内就地取土烧制。据说,呼市曾经有三个由于建城取土烧砖瓦而形成的村子,这三个村子分别是西瓦窑、东瓦窑、南瓦窑,其中,西瓦窑和南瓦窑是建造归化城时形成的村子,东瓦窑则是修建新城形成的村子。

  水草丰美的东瓦窑村

  说来,东瓦窑村的建立并不是村民们心甘情愿的,而是因为工作需要,百姓们响应政府号召,前去这块地方烧制砖瓦,但随着绥远城的完善,大大小小的砖瓦窑终归有一天派不上用场,可人们却无法放弃这样的肥沃土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村庄。

  最早,东瓦窑村是一片荒滩,因为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整个归化城都被缠绵不断的河流所包裹,河水在我们这座城市任意的流淌,走向四面八方,遇到低凹的地方就形成浅滩或沼泽,遇到好走的地方就形成了河流,所以归化城内才会有大大小小的桥梁。在归化城中包括了大部分的干燥土地,这样才能够建造房屋和设施,而城外就有数不清的浅滩,例如现在的青城公园和过去的马连滩、孤魂滩等地,这些是离城市较近的地方,所以人们比较熟悉,经常经过,放牛、喂养骆驼等等。而像东瓦窑这样的地方就算得上是郊区,荒郊野外,无人问津之地。所以,东瓦窑村的土地是不缺水的,甚至比别的村庄的水源还要充足。烧制砖瓦,需要等级比较高的泥土。小时候大家都玩过胶泥,这样的泥土最适合烧制砖瓦,但作为城市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泥土又是不大好找的,因为城市当中没有肥沃的土地,只有到人家的花园中才能挖到一点点。既然这里能够成为绥远城砖瓦的供给基地,那就说明,这里不缺肥沃的土地,不缺胶泥,甚至说遍地都是,这样就地取材,才会有大大小小的瓦窑建立。

东瓦窑(资料图片)

  一个土地肥沃,不缺水源的地方,大家为了谋生计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砖瓦窑,但绥远城需要再多的砖瓦,总有一天,城池会修筑完毕,像东瓦窑这样的地方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而那些曾经的瓦窑也都成为废弃之地。可勤劳的百姓并不会因为瓦窑的衰败而放弃,他们填平了瓦窑,建立了村庄,利用这样的土地种起了蔬菜和庄家。据村中一位王世杰老人讲述,当时修建新城,清朝政府雇佣了大量山西人,慢慢的,这里形成了聚集众多人口的村子,人们习惯叫这里为东瓦窑,于是,这也成为了这个村子的名字。在修完绥远城之后,这些人看到这个城市出米出肉,的确是个好地方,于是,他们之间有些人选择留下来,之后,他们成为了东瓦窑最早的村民。

  东瓦窑村的建设

  如今的东瓦窑,位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南,按照现在的地理位置,东瓦窑不在城市的东面,而是在南面。但最早是以归化城为中心界定的,所以东瓦窑正好在归化城的东边,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称呼。据史料记载,东瓦窑在清乾隆年间建村,位于旧城东,修建新城时候在此建有砖瓦窑,因此得名瓦窑村,又因位于旧城东,故得名东瓦窑。

  解放前后,东瓦窑全村以经营蔬菜为主,有菜地400多亩,人们很是奇怪,曾经的砖瓦窑怎么会成为了菜地?修建新城后,东瓦窑附近确实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瓦窑,但是,勤劳的农民把坑埋了,窑推平,在这上面建造房子,在没有动过土的地方开垦种庄稼,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距离城市很近),这里很快成为了呼市的菜篮子。

  之后,随着呼和浩特市的绥远城的发展和形成,原来被称作郊区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赛罕区,而这里原本大大小小的村庄一一被改造,一点一点的从农村变为城市。而赛罕区政府的旧址就在东瓦窑村,当时被称作郊区政府,随着赛罕区不断的规划和建设,东瓦窑村变成了一个地域的代名词,而失去了原本村庄的样貌。人们这里兴建了东瓦窑市场,极其繁华,直至今日。现在,虽然没有了菜地,但是,这里依然是一个小村子,在众多的高档社区和高楼大厦的环抱下,这里虽微不足道。但如果走进这个不到二百户的小村落,你也许会发现,在繁华的城市中央,还会有久违的别样风情。(记者 李蒙)

[责任编辑 钟婧]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乌兰夫家人在内蒙古大学设立第三个奖学金“云亭奖”
首航相聚
一起去参加多伦诺尔观鸟节
贯彻会议精神 助力绿色发展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海亮广场大酒店餐饮部负责人跑了?
• 一场生死线上的接力赛 60岁男子心梗倒地,医护人员接力抢救疏通“心路”
• 李纪恒: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建设亮丽内蒙古新篇章
• 李纪恒: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提高健康内蒙古建设水平
• 张呼高铁架梁工程全部完成
• 李纪恒:提高站位 强化担当 落实责任 蹄疾步稳推进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 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云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