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贵老人展示自己制作的微缩西水磨九曲灯照片
西水磨九曲灯会活动现场
西水磨九曲灯是玉泉区西水磨村独有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至今沿袭已有上百年历史。每隔3年适逢元宵佳节,西水磨村都会举办这样的民间社火活动。而九曲灯也以其设计神奇、流光溢彩、规模宏大而引人注目,它那具有特色的表演形式,营造出的喜庆氛围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就在2013年,西水磨九曲灯获批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经联系,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采访到了西水磨九曲灯的第四代传承人——76岁的王荣贵老人,听他讲述有关西水磨九曲灯的故事。
1941年,王荣贵出生在西水磨村。在老人的记忆力中,幼年时每到正月十五跟着家人逛村里的九曲灯会是最热闹的事情了。虽然早年物资匮乏,即便村中只有一面鼓,可在九曲灯会期间人们也会敲得十分响亮。而在九曲灯会上各种买卖人也会聚集于此,从正月十四点灯到正月十六,每晚九曲灯会现场都会聚集众多村民及周边的乡亲们。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九曲灯会的表演形式也更加丰富,每当举办西水磨九曲灯会时,村子里锣鼓震天、龙狮齐舞,村民更是拿出了世代相传的绝活,舞龙、扭秧歌、跑旱船等等,把民俗耍玩得淋漓尽致。
那么,西水磨九曲灯这种民间社火活动是如何而来的呢?它与其他地区的九曲灯又有何不同之处?据王荣贵老人介绍,九曲灯是民间社火的一种活动形式,简称九曲。由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第五十回“三姑计摆黄河阵”演变而来,是一种祭祀活动。最后传入民间,成为了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从明朝洪武四年就有了关于九曲灯的记载。西水磨的九曲灯,是1895年由本村马氏祖辈从山西崞县传入而来,当年马金富回老家探亲带回了九曲灯的阵图,并在这一年的元宵节带领村民在西水磨村第一次搭建了“九曲灯”阵,还领着大家一起转九曲,在那个娱乐文化生活并不丰富的年代,这样的活动很快吸引了周边的村民前来参加,至此西水磨九曲灯开始传承并延续至今。而与其他地区九曲灯有所不同的是,西水磨的九曲灯会,举办三年停三年,其寓意就是三年祈福三年享福。据王荣贵老人介绍,西水磨九曲灯是由九个万字组成的循环灯阵,蕴含九宫八卦。其中九宫中设有(扬、荆、青、幽、雍、豫、兖、冀、并)九州,寓意华夏九州。灯阵以“老杆”为中心,等距离呈方形布阵。全阵360根灯杆,横竖皆为19根,入宫(门)、出宫(门)各两根,老杆一根,共计365根,寓意一年365天。“老杆”高度9.9米,灯杆高度1.3米。老杆上有两条盘踞的金龙,寓意为中华儿女龙的传人。另外,每根灯杆顶置彩灯一盏,寓意为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老杆顶部与灯阵四角由彩旗连接,寓意为四海同春。而且365盏灯的灯罩则用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彩纸制作而成,寓意五谷丰登、五福临门。而且每个灯罩的高度均为6寸,寓意则是六畜兴旺、六六大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游西水磨九曲灯阵也颇为讲究,游九曲从入口进入后,沿着通道游东西南北四宫,寓意为四时如意,顺次游遍“九州华夏”后,沿通道至出口。而其中在游至老杆时,要拥抱老杆或摸摸老杆,有着岁岁平安、增福增寿之说。王荣贵告诉记者,在游九曲的过程中,民间还有“偷灯”、“送灯”的习俗。在游九曲时,游灯者为求五福(福、禄、寿、喜、财),会将灯藏于衣角下端,从九曲灯阵出宫后端回家中许愿,途中灯不能灭掉,来年或下届灯会时再将灯送回。
“早年九曲灯阵的扎制材料主要是麻杆,而灯碗也是用萝卜或土豆制成的,灯碗内盛上素油,再用棉花搓成灯芯,再在灯碗上套上五色纸灯罩。后来扎制材料逐渐变为树杆、竹竿、红柳至现在的钢筋棍,这样不仅环保还能重复使用,而灯也变成了现在使用的酥油灯,不仅耐用还易于更换,但用红、黄、蓝、绿、紫这五色彩纸做的灯罩却一直沿用至今,整个九曲灯阵走下来全程为1250米。近年来,随着参加灯会的人数逐年增加,九曲灯阵通道的宽度也从过去的1米宽,变成了现在的2.6米宽。”王荣贵说,“西水磨九曲灯会为期3天,从农历正月十四起到正月十六结束。早年的灯会是在西水磨村中间的空地上举办,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地点就改在了村东的西水磨村文化广场。举办九曲灯会,要提前一周进行准备。从正月十四下午开始,村里就已经热闹了起来,踩街的锣鼓队、舞龙队和秧歌队等文艺队伍沿村子要走上一圈,而这些队伍都是村民们自发组织的。踩街一方面是告诉人们九曲灯会的举办,另一方面也是对各文艺队准备情况进行再次检查。
夜幕降临,九曲灯阵内的油灯同时点亮,盛大的转灯活动就要开始了,锣鼓齐奏,舞龙队打头进入九曲灯阵,待所有文艺队伍都进入灯阵后,最后进入的才是转灯的人们。转灯是一项男女老少都乐意参加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在举行灯会的这三天晚上,总是人山人海,一直要持续到午夜。”
1956年初中毕业后,王荣贵拜西水磨九曲灯第三代传承人马汉小为师傅,开始协助师傅进行九曲灯的布阵和搭建工作,1961年,王荣贵的师傅将西水磨九曲灯的布阵图交给了他;1962年,王荣贵被村民选为西水磨九曲灯会会首,至今已担任50余年。多年来,王荣贵收集整理了西水磨九曲灯会的大量照片和影像资料,并对这一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的丰富九曲灯阵的文化内涵。如今,西水磨九曲灯会的规模越办越大,参加人数也逐年增多,就在2013年,西水磨九曲灯获批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将这一传统文化活动更好的传承和发展,2014年王荣贵收了两位徒弟,并将九曲灯布阵的各种技艺进行了传授,同时他还自费8000余元制作了一个微缩的西水磨九曲灯阵,目前被放置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馆内进行展出,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这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传递的是一种美好愿望。我们不仅要传承先辈留下的文化,也要不断地学习,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水磨九曲灯,将它更好的进行传承和保护。”王荣贵说。(记者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