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天,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地图。一位身穿灰色军装的秘书走进来,把一份文件放到毛泽东的书桌上。良久看到毫无反应,他便轻声说:“主席,急电。”毛泽东把目光从地图上收回来,拿起电报看了看,然后说:“井泉,你来看。”
年届三十的李井泉文静而精干,他来到毛泽东身边担任秘书,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已经明白,毛泽东一旦长久地凝视地图,一定会有一项重大决策。这时让他也看地图,必有用意。于是他随着毛泽东移动的指头仔细看,毛泽东说,这儿是晋西北,贺老总的位置,往北是大同,再往北是察哈尔、绥远,这儿是大青山、平绥铁路,都是敌占区。我们应该到这些地方去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游击根据地。立即给贺老总发电。李井泉早已握笔在手,按毛泽东的口授写下电文:“甲、报告宋部的情况电悉,干部待一个月后抗大三期毕业可派来。乙、能否在大同以北、兴和、商都、康保地区建立一个根据地,盼调查电复。丙、又能否沿大青山脉创立一个游击性质的骑兵游击支队,如可能则该支队西走新疆边境,东迄满洲,整个内外蒙交界区域均可为其游击地区,亦盼考虑见告。”
李井泉万万没有料到,正是这封电报,使他从地图上结识了大青山。半年后,他以司令员的身份带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这支部队因为司令员姓李,所以又称李支队。之前,120师师长贺龙电请毛泽东派遣干部以充实120师的政工队伍,特别提出358旅的政治委员尚无人选。毛泽东考虑再三,觉得这个旅政委必须是深得游击战争战略精髓之人,政治军事素质都要高,最后忍痛割爱,将自己的秘书李井泉派去当了政委。决定开辟大青山根据地时,先拟派宋时轮带领的宋支队去。贺龙与毛泽东电报多次往返,毛泽东强调“领导人须政治军事皆能对付,且机警耐苦而有决心在该地创立根据地者”,最终选定了李井泉。
李支队由358旅715团及师直一个骑兵连组成,715团排以上干部约140多人,绝大多数是长征前或长征中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战士中五分之三是老红军,是一支具有丰富战斗经验和实战能力的部队。出发前,在五寨举行了挺进敌后誓师大会,全体指战员全副武装,在红色军旗引导下,伴随着嘹亮的军乐声,迈着矫健的步伐,接受师旅首长的检阅。李井泉在会上讲了话,表达了开辟新战场的决心。7月15日,朱德总司令发出进军大青山的命令;7月29日,李井泉指挥支队从杀虎口越过长城进入敌占区凉城县境。其时,日寇从大同、左云、右玉、丰镇等地调集五千多日伪军,分七路围堵李支队。为了保存实力,李井泉决定分路突围转移,冒雨趁夜突破包围圈,返回晋西北。经过4天修整,李支队二次北上,于9月1日到达预定地点——武川县大滩。
根据侦察员的报告,两天后李井泉亲自带领二营和三营向日伪军的据点陶林县城进发。9月4日零点,李井泉下令攻城。三营十连首破北门,攻入城中。伪军仓皇应战,但不堪一击,消灭其一部,余众溃散逃命;日军据守碉堡拼命顽抗。在激烈的枪声中,又有侦察员报告驻集宁的日伪军骑兵和汽车队向陶林增援。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李井泉当机立断于黎明前撤出陶林,返回大滩。此战虽未拔城,但对绥远、察哈尔震动极大。老百姓相传八路军是真正敢打日本兵的神勇之兵。日伪军则胆战心惊,龟缩在几个据点不敢轻易出动。陶林之战后,李井泉又率部攻入乌兰花镇,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和民族政策,释放被俘官兵,退还保安队的马匹枪支,取得蒙古族群众特别是王公上层和宗教界人士对八路军的支持。
李井泉按照“趟一遭大青山”的计划率队西进,绕过武川县城,直抵大青山腹地井尔沟。在这里一面开展抗日宣传,一面派员四处侦察敌情。侦察排报告蜈蚣坝的地理形势和日伪军的活动后,李井泉作出派二营在蜈蚣坝打伏击战的决定。结果一举威震大青山南北。
战后,支队仍回到井尔沟。在这里,李井泉主持召开支队党政干部会议,总结挺进大青山以来的经验教训,决定分兵开展游击战争,开辟绥南、绥中、绥西游击区。司令员李井泉与王尚荣率队挺进绥西。绥西包括归武公路(今呼武公路)以西的武川县、归绥县西部、萨拉齐和固阳县至包头以东地区。会后,李井泉率部从井尔沟出发,直抵武川、萨县、固阳三县交界的后脑包、官地一带。日寇调集37辆汽车满载日军追击。李井泉和王尚荣沉着指挥应战,击败四倍于自己的日军后部队到达九峰山。之后,夜袭陶思浩火车站,奔袭石拐镇,均获大胜。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抗日的信心,许多青年报名参军。
绥远地区自民国初年起匪盗蜂起,日寇入侵后土匪更甚,大股上千人,小股十几人至几十人,有的还打出抗日的旗号欺骗群众。他们掳掠奸淫,恶贯满盈,老百姓深受其害。当年冬天,李井泉司令作出“剿灭土匪,为民除害”的决定。李支队在绥中、绥西和绥南各部,统一行动,主动出击土匪,消灭了夏军川、肖顺义等十几股土匪,解救了被掠妇女数百人,她们在春节与家人团聚,家家感恩八路军,有的人家供奉起“八路军神位”焚香叩拜。
为了适应山区和草原游击战争的需要,1938年冬,李井泉曾就组建骑兵问题请示中央。中央指出:“在这一地区的战斗,非有骑兵不行”,“应该使自己迅速拥有多数骑兵”。事实上,李井泉已经下令绥南一营三连改建为骑兵。有了中央和120师党委批复,1939年初李井泉加速步改骑的工作,克服战士不会骑射、不懂驯养等种种困难,通过动委会解决马装具、钉马掌等问题。到年底,建成八路军第一支铁的骑兵部队。
1939年秋天,李井泉不幸染病,持续高烧身体虚弱。那时,他已在得胜沟司令部驻地居住半年多时间,对根据地的周边环境心中有数了。因此,染病后他执意让司令部的同志送到外围人员较少的地方去,一来防止传染,二来防止敌人大扫荡时不便转移。于是就选定了今纳令沟乡大营盘村赵二宏家。其实赵二宏在村子里的房屋早被日寇烧光了,他和女人娃娃三口人在村前的沟里打了两间土窑藏身。那条沟里桦树成林,荆棘丛生,野草遍野,人们很难看到里边有窑洞。那天,赵二宏和他九岁的儿子赵富厚回村里的破房子吃饭(破房子的灶台还能做饭,而土窑只能睡觉),来了一位拉着峰白骆驼的商人。这商人他们见过,自打八路军进山,他年年来几次,收羊皮羊毛,换或卖饼干、核桃、果子、瓜籽之类的小吃喝。那天他来不买不换,骆驼上驮着一人,他要留下来请赵家养护几天。赵二宏一看那人脸色苍白,嘴唇发黑,再摸摸头,烧得厉害,便赶紧把那人背进村南沟里的土窑中,让病人躺好后用热毛巾溻头,用小勺喂水,用破棉被盖身。看着病人呼吸平稳地入睡了,商人一再致谢后拉着骆驼离去了。
赵二宏以往放羊按时出坡、按时回圈,接受了商人的委托后,为了照看病人,天天迟出早归。把他家存放的治疗伤寒的中药找出来煎上,让病人服下,每天又挤上羊奶让病人喝,傍晚脱下病人的衣服为他擦澡。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赵二宏一家默默地做着这程序性的营生。一日三餐赵二宏的妻子送饭,头两天赵二宏送屎送尿,结果奇迹出现了,第四天,病人能拄着棍子下地行走了。他站在窑门口,长久地望着山野树草和远处的一段河湾。
没料到第二天上午,驻武川县城的日伪军30个骑兵路过大营盘河湾饮马,看见赵二宏的羊群就去追。赵二宏有意把羊群往远处山沟里赶,日伪军的骑马无法追上便开枪打,打死三十几只羊,驮回村剥皮烤肉,直至下半晌才带上羊肉和羊皮离去。赵二宏一家跑去扒开草丛看病人,病人说我听见了枪声,知道有事情。赵二宏妻子说:“没丢了人,比什么都强。”
病人养到七天头上,拉骆驼的商人来了,看到病人精神大有好转,说要接走,还要留下银元烟土致谢。赵二宏俩口说什么也不要,可是病人和商人执意要留,最后只好各留一半。
第二年初夏的一天傍晚,八路军一队骑兵约二三十人来到大营盘村赵二宏家,打头的一人下马来问赵二宏:“还认得我吧?我就是去年在你这儿养病的人,叫李井泉。”山里的人谁不知道八路军的司令李井泉呢?赵二宏吓了一跳,面前的李井泉跟“病人”完全两样。这是一个精干、威武的军人,他真不敢认。当晚李井泉一行就在村中住下,第二天黎明启程。事后赵二宏得知,那是姚吉吉、黄厚等八路军军官和护兵护送李井泉出山,打那以后,姚吉吉当了司令员。
李井泉在大青山的时间是1938年9月至1940年5月,共一年又八个月。1940年10月25日出版的《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二卷第十期上刊载了他写的《一年余来的大青山地区斗争》一文,总结了开辟大青山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指出这一根据地的重要性与特点,以及创建初期的收获和战绩,为尔后根据地的巩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赵二宏收到李井泉的亲笔来信,对他家再致谢意,并问询乡亲们的生活、生产情况。赵二宏一家以此为荣。
1981年7月,73岁的李井泉已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专程重返大青山重游故地。陪同他上山的都是当年创建大青山游击根据地的老部下,有郝秀山、齐永存、贺寿祺、汪贤才、黄厚等。他们抚今忆昔,谈笑风生,说到大青山游击根据地是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仅有的一块武装抗日地区,说到李老文武兼备,是根据地的创始人,是青山烽火一面旗。李老却认真地说:“大青山第一功臣是姚吉吉同志,第二功臣是黄厚同志。”他们在蜈蚣坝上停车驻足,指点江山,追述金戈铁马的岁月,共赏鲜红艳丽的山花。(郭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