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志》(续编)的第一幅彩照,是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王克等军政领导一行,慰问大青山井尔沟老区人民的画面。画面上王克正与一位梳着剪发的老年妇女亲切交谈,这位老人就是井尔沟村委会柳沟门村的张美仁,她作为老区人民的代表,接受了中央首长的慰问。
张美仁生活在大青山老区的一个革命家庭,拥有老区人民淳朴真挚的革命情感,爱憎分明自强不息的优秀品德。他秉承父辈的优良传统,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曾荣获1985年全区第五届妇代会授予“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
张美仁的公爹王芝堂,是井尔沟著名的“老革命”。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正值血气方刚,精力充沛的年华,而且深明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大义,因此,当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于1938年9月第一次来到井尔沟时,他就表示坚决拥护八路军,成立“井尔沟分动委会”时,他担任村闾长。从此他以诚挚的阶级感情,为共产党八路军积极筹集物资,提供给养,尽力支援抗战。期间,他不惜一切掩护杨植霖母亲杨老太太及杨的姐姐杨植梅,每逢日寇扫荡的危急时刻,他机智敏捷地带领她们母女二人钻密林藏山洞,一次次地躲避了敌人的搜捕,转危为安。他们成为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亲人。解放初杨植霖、郝秀山、曹文玉、靳崇智、王建功等领导同志常来看望。王芝堂时任井尔沟大队党支部书记兼敬老院院长。
在十年“文革”劫难中,当杨植霖等领导人被污为“黑帮”时,王芝堂也被株连抄家,“群专”批斗,结果含恨去世,在他逝世13年后平反昭雪。
张美仁的丈夫王玉林,是大青山信用社的职工,作为老区人民的后代,他对家乡的经济建设竭尽全力努力工作,满腔热忱地为改变老区的落后面貌四处奔波,想方设法取得多方面的资助,为井尔沟老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他一面兢兢业业认真工作,一面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在自家住宅的周围垒起石坝,拦截山洪,终于在乱石窝里淤澄出10金多亩良田,为井尔沟人民改造自然,勇于创新作出了榜样,被山乡传为佳话。
作为贤妻良母的张美仁,她受王家爱憎分明,艰苦奋斗的家风熏陶,成为女强人。丈夫去世后,生活的重担落在她身上,她里里外外一把手,再苦再累心也甘。先后将5个儿女(1儿4女)拉扯大,供他们上学读书培育成人。克勤克俭,把丈夫创立的家业诚实继承下来,寒来暑往历尽磨难,儿女们一个个长大成人,像父辈一样诚实憨厚,倔强耿直,先后参加了工作,走出了大山。当她一次次送走探家返归的儿女们的身影,回首仰望苍翠挺拔的座座青峰,耳听浪花飞溅的哗哗流水,心头涌起无限激情。她转身回到当年丈夫拦洪淤澄的田园中,只见玉米拔节,谷穗低垂,果满枝头,瓜菜飘香,她顿感幸福和愉悦。
青山不老人常在,难改痴迷恋乡情。她一年年生活和劳作在山寨中,春天引水浇园,仲夏中耕锄草,深秋收获归仓,严冬休养生息。她生性开朗宽宏豁达,心地善良乐施善助,在山乡井尔沟人的心目中她是一位颇有声望受人尊重的老一辈。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之际,张美仁荣幸地被中央代表团团长王克等一行领导同志接见,代表团向她赠送了礼品并与她亲切交谈,问她有什么要求时,这位饱经沧桑的花甲老人满怀深情地回答说:“我本人政府关照,儿女们孝敬,生活挺好,无忧无虑;可有件事情想和领导们提提:咱老区的娃娃们上学读书还很困难,能不能给井尔沟盖个学校,千万不能让下一代再当睁眼瞎呀!”慰问团领导当即答应了张美仁的这一要求。她不求个人利益,关怀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高尚情操,受到了在场领导的赞赏,面对这位善良淳朴的农家妇女高瞻远瞩的胸怀,无不为之感动。
事后不久,中央直接为大青山乡井尔沟村委会下拨专款30万元,建起了一所高质量、高规格的山村小学,实现了老区人民的殷切希望。
笔者于2006年春天专程采访了年已76岁的张美仁,只见她精神矍铄红光满面;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善于谈吐直言不讳。她心胸坦荡地忆述当年感慨深沉;面对现实无怨无悔。她拿出当年好多旧照片,回忆了昔日的情景;又从小柜内取出10年前中央代表团赠送她的那把金黄闪亮的大铜壶,用手巾细细地擦拭着,满脸笑容洋溢出激情与自豪。
现在儿女们都在县城和呼市工作与生活,曾多次叫她进城安度晚年,可她一次次地拒绝了晚辈的关怀,她说俺生在山里,长在山里,老在山里,一辈子与山山水水难解难分;俺可不爱城里的花花绿绿,吵吵嚷嚷。有大山陪伴心里就踏实安稳。
当她高兴地得知内蒙古要开辟得胜沟和井尔沟为红色旅游区时,兴奋地说:真能这样,那可太好了,这下就能把井尔沟的山区公路修宽修好,让人们平安顺当地往来进出,那俺这一辈子就再也没有牵挂的事了。 (张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