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后陕坝镇铁匠巷内,有两座建于民国时期的古民居,这是陕坝现今保存的最早的民间建筑。历经岁月洗礼和风吹雨打,这两座古民居愈发显得古朴典雅,无不见证着这条曾经颇为繁华的小镇街区的变迁。
为了了解铁匠巷的历史文化,周末的一天,笔者走访了这里的几位老居民,他们从小随父母搬迁到此,或出嫁到此地,在铁匠巷一住就是六七十年,现已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对这里充满了感情。当我问及铁匠巷的过去,他们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陕坝的历史以及过去铁匠巷的模样。
晚清时期,陕坝镇西北端为一条大沟壕,后人称之为西沙壕,其南面是一个高高隆起的狭长土堆,貌似龙的形状,后人称陕坝最初之地形为“腾飞的土龙”。1874年,陕坝的第一位居民善巴迁居至此,走西口上来的人们也陆续迁移定居在陕坝,逐渐形成一个个小村落。据《杭锦后旗志》记载,陕坝地名是由“善巴”人名演变而来的。民国初,在陕坝居住的户数达到四百多户。
随着杨家河的开挖贯通、农业生产的兴起,在陕坝小转盘南面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道,逐渐聚集了几家铁匠铺,店铺外面盘着一座大炉子,铁匠铺的师傅们把烧红的铁用力锤打,打好后立即放入水中,这叫“淬火”,据说可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强度、韧度、耐磨性能。铁匠巷里主要打制锹头、镰刀、钗子、铲子、切刀、火铲等铁制器具,同时也卖马掌、钉马掌,一边制作一边出售。其中有一户从河南迁移来的王铁匠,技艺精湛,其打制的镰刀等器具妙巧锋利,生意兴旺,较为有名。这里自然而然形成了陕坝地区集中经营铁制品的小市场,铁匠巷也因此而得名。
铁匠巷的西头是木匠巷,聚集了走西口上来的木工师傅,主要制作和出售窗户、桌椅、板凳、柜子等木材器具,是陕坝最早的木材加工买卖市场。铁匠巷的东面有一条市场巷(现怡和新城),如同现在的便民市场,主要是卖棉布、市布、皮件绳线、针线以及一些小杂货等。市场巷南面的一个大院子便是有名的隆记缸房,专门酿造和销售白酒。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穷人是喝不起酒的,只有富足的大户才有这份享受。
古镇陕坝也是河套地区最早发展中共党员的地区之一。1927年,中共绥远特别区地委在河套地区开辟党的地下工作,在蛮会发展了两名中共党员。1928年建立了陕坝、蛮会、王亮滩党小组,1932年成立了陕坝西沙壕、蛮会、三道桥党支部。铁匠巷里靠西的一个大院子里,有《大公报》报社,专门经营外地的报纸,书籍是从上海寄来的,其中有马列主义和生活杂志等书刊。自杭后有了共产党,红色革命便没有停止过。据说,当年铁匠巷便是共产党人活动的场所之一,他们借助这里住户较多、人口流动大的特点,常以打铁的节奏和声音为信号,秘密开展活动,在组织发动群众、唤起民众思想觉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2年,陕坝的大户人家在铁匠巷大兴土木,邀请能工巧匠建起了造型独特的正房及四合院,用料为大块灰砖和上好的木材等,前门面为一米左右的砖墙,墙上有宽大的木结构门窗,其他三面为砖坯墙,有的房屋两侧码头有砖雕,隐约可见“福”图案,下面有“飞花”图案,正门上刻有“牡丹”图案,具有内蒙古土默特风格。巷内共建有两排七八户同等造型的房屋。同时,以小转盘为中心的商业兴旺起来,沿小转盘路两侧的店铺多了起来,有食堂、糕点铺、面粉铺、酱菜铺、裁缝铺、瓷器铺、毡房等等。此外,流动货郎也是乐此不彼穿梭于大街小巷,叫卖声不绝于耳。铁匠巷俨然成为当时陕坝最繁华的地段。
1939年,绥远省政府随军西迁,傅作义将军率部迁至陕坝,在陕坝建立了绥远省政府临时省会。据《杭锦后旗志》记载:1939年9月,日军飞机轰炸了五原县城,傅作义将军的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和绥远省政府机关迁到了陕坝,时有军政人员及其家属达三四万人进入。军队的进驻,人口的迁移,商业的繁华,使陕坝的房屋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
然而,时过境迁,铁匠巷内的古民居现仅留有两座,其余皆因出现裂痕而被拆掉,重新建设了新房。随着岁月的流逝,铁匠巷曾经辉煌的打铁卖铁店铺已销声匿迹了,但却掩盖不住历史留下的痕迹。(郎有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