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希望的种拔掉贫困的根——记察右后旗大六号镇丰裕村驻村第一书记刘龑
内蒙古新闻网  18-03-14 13:06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对于91年出生的刘龑来说,有一场青春叫驻村。在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中,“第一书记”是强村富民的“领头羊”、扶贫攻坚的“急先锋”。在这个一切都充满了希望的年纪,刘龑这枚“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驻村,选择了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在村庄播下希望的种,为村民拔掉贫困的根。

  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农村,才能发现村庄独特的魅力。作为察右后旗大六号镇丰裕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刘龑用真心和真情,深入地分析、挖掘了丰裕村的优势,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规划了以“三区两基地”为核心的丰裕“美丽乡村农业示范园”。通过刘龑的不懈努力,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产业蓬勃发展,村民收益快速增长,幸福指数空前提升,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村民心中又燃起了希望。

“想做好农村工作首先得变成农民”

  “农民是充满智慧的,也是最憨厚朴实的。走马观花的驻村没用,只有真心把大家当家人,大家才能信我。想做好农村工作,首先得变成农民。”刘龑用最朴实的话说出了农村工作最真实的理。

  驻村期间,刘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切实了解村民最迫切的需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还带着新婚燕尔的妻子共同生活在丰裕。“媳妇也抱怨过,说‘别人度蜜月天南海北的玩儿,你就只带我来丰裕。’”刘龑幸福地说,“可下一次我说要来,她还是收拾行装跟着一起来了,热情地给东家西家发喜糖、和大爷大妈唠家常”。

  2016年刘龑作为丰裕村的村主任助理,通过入户摸底就已经对各家各户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刘龑入户走访可不是带着本本去的。东村二虎大爷没有劳动力,他就带着农具去边干活边聊天;西村刘玉占脾气暴,但是爱喝口小酒,他就隔三差五地带着“二锅头”去刘玉占家“蹭饭”。渐渐地,村民认识了刘龑,也了解了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

  入户期间,刘龑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发放到每位村民手里,卡上有他的各种联系方式,大家有困难随时可以找到他。村民赵河弟说:“上次我家水管坏了,孩子他爸在外面放羊,急得我只好拿这个片片打小刘书记的电话,没想到,人家马上就来把问题给解决了。直到现在,这个片片我一直放在床头,看见就安心啦。”

  村民们逐渐了解刘龑的过程中,刘龑也在更多地了解村民。通过多次走访,他建立了包含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劳动力情况、收支情况、家庭成员去向、特长技能等丰富内容的村民信息统计表,全村情况刘龑已了然于胸。

  生长在信息时代的刘龑更善于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开展工作。他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丰裕村最新的工作进展情况,方便不在村的村民及时了解家乡动态,以多种途径开展与村民的广泛沟通。

  “小刘书记刚来的时候,大家都没当回事,想着一个毛头小子能干成个啥?”随着刘龑的一次次入户、一条条微信春风化雨地感染着大家,真情实意与惠民政策一同浸润村民心田,村民们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小刘书记来和我们说要搞集体经济,怎么搞、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能得到什么收获都分析的明明白白,说得我们心服口服,当然决定要跟着他干了。”村民李翠兰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到现在,他当初的承诺都兑现了,今年不用他说我们还跟着他干!”

“将自己的新鲜血液注入村庄的建设发展中”

  刘龑本科学习的是金融专业,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是区域经济,在部队服役期间从事文书工作,对电脑软件的使用比较顺手。为了在村庄发挥出最大能量,刘龑在擅长的方面狠下功夫,以村情实际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挖掘整合资源发展集体经济。

  通过与村中各家企业多次沟通,结合村委会和村民的意愿,根据丰裕村的实际情况,刘龑设计出丰裕村“美丽乡村农业示范园三区两基地”发展规划,并完成了相关软件的整理。规划具体分为“有机种植采摘区”“农牧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区”“生活休闲区”“教育培训实验基地”和“摄影采风基地”,丰裕村发展集体经济有了具体着力点。

  “所有的贫困户和村民,同我们一样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我们驻村第一书记就是要给他们谋划一个未来,给他们希望。”2017年,刘龑再次报名参加驻村,担任为期两年的丰裕村驻村第一书记,这次他要将村集体经济的蓝图变为现实。

  2013年丰裕村引进了大型国有企业内蒙古云天化集团流转了丰裕村6300多亩土地,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解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7年刘龑同村两委班子顺势成立了劳务输出协会,对丰裕村所有的村民进行劳动等级划分,并据此精准派工,为村民和贫困户免费提供就业岗位。

  同时刘龑协调村两委班子同内蒙古云天化集团达成协议,由村委会提供土地,内蒙古云天化集团投资建设5处不同风情的高标准农家院,并提供8人以上的长期就业岗位,既为美丽乡村建设出力,也为精准扶贫助力。

  刘龑还与旗农牧业局、教育局沟通协调,引进青少年活动中心、蒲公英艺术学校、北师大幼儿园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以农业为主的夏令营教育基地,目前已完成了部分农房和农业教育基地的整合。建成运营后,村委会占股部分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将全部用于精准扶贫工作。

  2017年,丰裕村1500亩有机农作物喜获丰收,230亩大田蔬菜已被收购,20亩雪菊收益颇丰,日光温室大棚草莓长势喜人,脱毒网式大棚马铃薯良种繁育顺利。村民通过劳务派遣协会打工收入76万余元,其中贫困户增收32万元。

  “以前觉得自己都这么大岁数了,往后的生活也没个啥奔头。谁想到,小刘书记带着我们搞集体经济,没费多大功夫,还挣到不少钱,这下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明年的生活一定会更好!”小年刚过,丰裕村集体经济迎来了首次分红,75岁的石美大爷拿到了2000元,乐得合不拢嘴,“这才是一部分,我还能分到四五千元呢!”

  “作为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一定要把新鲜的理念和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村庄的建设当中。如果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新鲜血液注入村庄的建设发展,那我们挂职的意义也就失去了一半。”对于驻村的意义,刘龑有深刻的见解。

“为村民和贫困户留下一条长效的致富路子”

  无论驻多久,终会有离开的一天。“想要让丰裕村集体经济保持青春活力,就必须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刘龑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

  当前,丰裕村贫困户和村民们的收入在狠劲直窜:村里严格落实各级政府惠农惠民补贴政策;旗政府启动了“政银企”联手扶贫使村民每人增收500至1500元;镇政府成立的合作社使每户增收2000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每人增收2000元;贫困户个人种、养殖每户收益能达到1000——3000元;贫困户个人劳动力输出平均每人收入3000——5000元。这些漂亮的数据使村民们心花怒放,但刘龑却还是没有松一口气:“怎样让这些数据保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刘龑认为,为丰裕村留下一条长效的致富路子,首先要做到村务公开。只有建立了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让老党员和群众作为监督责任人,才能保证村集体的钱花在刀刃上。作为第一书记,刘龑决定每周五召开党员村民联系会,支部书记首先带领大家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再由村主任报告本周集体经济各项工作进度和财务状况,党员和群众提出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并在会上解决,使权利透明化。

  其次要成立专项基金。刘龑与两委班子协调,用村集体收入的20%成立基金会,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展开定向资金积累。截至目前,已针对伤病人员、贫困户、五保户、学生和村民成立了六项基金,并派专人管理,保证弱势群体的权益。

  再次要健全分红机制。目前丰裕村的贫困户每人每年可以分红2000元,非贫困户每人每年可分红1000元,学生每人每年可领取2400元的生活补贴。为了杜绝坐吃等要的现象,刘龑同村委会协商后规定,完全劳动力的必须出够20个工时才可以得到分红,半劳动力需要出够10个工时可以得到分红。未形成劳动力或已经丧失劳动力的不需要出工就可以得到分红。有了制度保障,“懒”人再无漏洞可钻。

  “小刘刚来的时候,我还想,一个年轻人,不了解农村,不熟悉农民,做不了什么事。后来逐渐发现,他能力强、办事实、有条理、思路清,能很好地处理邻里纠纷,更能带动大家致富,现在在工作中,我十分信任他。”村委会主任景明讲出了他对刘龑的看法。

  走进新时代,刘龑正同丰裕村的村民和贫困户一起战斗在脱贫攻坚的一线。通过沟通联系、谋划未来、发展实产、健全制度,刘龑已经将丰裕美好的蓝图越画越清晰。在他的带动下,贫困的桎梏已被大家的希望冲破,贫困村民满怀信心地道:“别看我们今年是贫困户,跟着小刘书记,到了年底我们人人都是万元户!”(乌兰察布日报记者 史泽奇)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