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那座桥上向北面的四郎城草原眺望,听见旁边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问她的妈妈:妈妈,这里连水都没有,怎么会有桥呢?那女孩的妈妈说:你学会了思考,非常好!这里以前是有水的,这条河叫闪电河,也叫上都河,以前的水可多了。
女孩和她妈妈的对话,让我感慨万千。这条闪电河因曲曲折折形如闪电而得名,这条河也曾大河浩荡,也曾奔流在金莲川草原,我可爱的家乡。可如今,在小姑娘的眼里,怎么就变成了一个传说呢?
我记起来,1974年,这条河曾经还发过大水,水位高涨,差一米就能把桥淹没,求生的蚂蚊互相抱成拳头大的团在水面上漂流,一两尺长的鱼露着黑背,活跃的随着水流从桥下游过。那时候,闪电河跟十字街中央的语录塔一样,是正蓝旗的标志!
在中国古代,有钱人行善积德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修一条路或造一座桥。因为,路是人们通往自己目的的路径,当你为别人修好了通往他们目的的道路时,那你就做了一件善事,方便行路的人就会感谢你。修桥同样也是行善,河流是阻断道路的天然屏障,这种天然屏障阻断了人们通往自己目的的道路,你如为其修好桥梁,就如同把割断了的道路连接了起来,人们又能通过桥梁到达自己的目的了。而行善积德的人修路,也是在修人生之路,修桥就是搭建跨越障碍的道路。
上个世纪的60-80年代,在正蓝旗的城镇里,就有东南西北四座桥,这四座桥,虽然都不是有钱的个人花钱修建的,但是也有着非凡的经历。
这要从正蓝旗政府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说起。
1956年的9月,正蓝旗人民委员会(即正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从那日图迁到了原太仆寺右旗的旗府所在地黄旗大营子东大约1.5公里的地方,建起了新城镇。新城镇的地理位置在闪电河的南岸,新城镇里只有一个十字街,沿着东西方向的街出城,往东是多伦县,往西是哈叭嘎小镇。如果由西路想进到新城镇里,就必需经过闪电河。据说,正蓝旗人民委员会没有迁到黄旗大营子之前,这闪电河上就有一个简易的小木桥,这就是西桥。正蓝旗人民委员会迁来之后,又对这座小木桥进行了修缮,西桥就变成了通往正蓝旗城镇的重要桥梁。
在正蓝旗新城镇十字街出城往北,还有一座桥,被称为北桥,我在本文开头讲的桥,就是这座北桥,人们也管它叫后大桥,北桥最初也是一座木桥,现在改建成了水泥桥。闪电河水经过西桥流到了这里,再往东,经过召苏乃莫城(元上都遗址),就流向了多伦县境内。后大桥往北1.5公里处,还有一个叫四郎城的古城遗址。四郎城古城北面,是四郎城大队(现在叫嘎查)。这座桥就是为了方便四郎城大队的人们进城而修建的。北桥因为距离城镇居民比较近,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喜爱,在夏季的时候,一些大人经常到后桥附近的河里洗衣服,孩子们也到这里摸鱼或游泳,冬天结冰的时候来滑冰。
当我跟随自己的脚步寻找记忆里的那四座桥时,我只找到西桥和北桥两座桥。东桥和南桥已经没有了,它们随着正蓝旗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完全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也深深埋进了一代人的记忆里。
十字街往东,到了现在的正蓝旗供电局东侧加油站一带,就是以前的东大桥的位置。以前以东桥为界,桥东的路南是一大片菜园,路北是居民区和食品公司的屠宰场,这两个地方为城镇居民提供了夏季和冬季的蔬菜和牛羊肉。
十字街往南,现在敖包希热公园(过去叫烈士塔)门口往北100米的地方,还有一座南桥。现在这个地方的街道两旁都已经变成了商铺,已经与新建设的街道纵横交错,连成了一片,再也找不到有过南桥的丁点痕迹。
据我所知,东桥和南桥是同时修建的。
为什么要在城东和城南建两座桥呢?原来,在1958年之前,正蓝旗的城镇里是没有电的。正蓝旗人民委员会学习其他地方兴修水利的经验,组织动员干部群众搞起了水利发电,从城镇西边闪电河的上游有个叫黄旗队的地方挖了一条水渠,一直通到了旗城镇里,这条水渠就成了人工河。这条人工河由西向东流经十字街南部的时候,就修建了南桥。人们管人工河南面叫河南,我在写《马兰花与山杏》一文里提到的土产公司,就在河南。人们还在通往南桥的人工河周围种了许多树,70-80年代初的时候,在人工河的北侧郁郁葱葱的有好大一片树林,树林里住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鸟。人工河再往东,经过了烈士塔的北边,流到了东菜园,河水为菜园解决了蔬菜灌溉问题。在菜园的地方,又修建了用石头和水泥建造的水渠,人工河经过这里折了一个九十度的弯流向了北边,经过十字街东路的地方,为了不影响人们通行,就又建了一座东桥。人工河继续往北流,就到了水利发电站。
水利发电站那里地势较低,人们在这里修建了叶轮式的发电设备。人工水渠流到这里就会快速的冲击叶轮,经过发电设备的运转,就产生了电。发电站的北边下方,还用石头修建了5-6个直经7-8米左右,深5-6米左右的大圆井,储存水渠流下来的水。80年代的时候,我已经上中学,还经常跟小伙伴一起到这些大圆井里游泳。人工河再往北,就流到城外,与闪电河的下游汇合了。
自从1958年有水利发电站后,正蓝旗的城镇居民就用上了电。有了电灯,家家户户也接上了广播喇叭。但那时候水利发电站由于发的电量太少,人们用电是受限制的,只能在晚上6:00-9:00才能使用电灯。冬季的时候,由于河渠结冰,发电站就改为柴油发电。尽管条件简陋,但是人们的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80年代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闪电河的源头沽源县对闪电河水进行了拦河截流,导致下游河床干涸。也截断了正蓝旗城镇灌溉蔬菜和水利发电的路子。之后,南桥和东桥也失去了价值,随着改革开放和正蓝旗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两座桥也被重新修路的时候先后拆掉了。曾经的水利发电站也彻底废弃了。直到1985年年底,正蓝旗城镇的用电并入了华北电网,从此才有了常电。随着科技发展和现代化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再也离不开电了。
西桥和北桥虽然还在,但是闪电河也只有涓涓的一股细流。2010年,正蓝旗在北桥的西侧,利用那一股涓涓细流建设了一个美丽的水上公园,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在修建南桥和东桥的时候,我的父母都参加过正蓝旗人民委员会组织的义务劳动。
写此文字,纪念我父母他们那一代人为正蓝旗做出的贡献。(李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