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捏面人,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3月22日,记者采访了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香女,走进她的“面塑世界”。
在面塑加工间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制作面塑的张香女。当记者问到是谁教会她这门技艺时,她告诉记者,在姥姥的影响下,八九岁就开始捏面人,对面人特别感兴趣,想捏眼睛就能捏眼睛,想捏嘴巴就能捏嘴巴,慢慢的就会捏各种各样的面人。长大后,她到山西忻州学过制作面塑,还利用网络学习各地制作面塑的方法,慢慢的,她的面塑作品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喜爱。张香女是一个细心而又执着的人,要是看见一个漂亮的图案可以制作面塑,她就开始细心揣摩,不断尝试地捏,能一直捏到凌晨三四点,有时候家人都起床了,她才开始睡觉。在她的眼里,捏面人就像绣花一样,需要下足功夫,坚持不懈。
说起制作面塑的过程,张香女侃侃而谈。她说,和面是做面塑的第一步,别小瞧和面这道工序,要想做出精雕细琢的面塑作品,和好面特别关键,制作面塑的面不仅需要普通面粉,还需要加入糯米粉、乳胶粉、调色汁等七种材料,比例要掌握好。面和好后,还要醒面、揉面,面要揉到足够光滑、弹性大,然后用梳子、剪刀、牙签、吸管等在面团上做出花鸟鱼虫等各类造型,每个面塑的制作都是一次创造的
过程,就连最简单的花瓣制作也需要七八道工序,较难一点的面塑甚至需要上百道工序。
张香女制作的面塑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她说,做面塑不仅需要心灵手巧,需要细心耐心,有时候也需要一些技艺。比如在面馍上制作一朵花需要3个小时,先用手捏、揉、按出花朵造型,然后拿刀一点一点抠花蕊、花瓣,每一道程序都仔细加工,只有这样才能做出逼真的花朵面塑。还比如她最喜欢的面塑作品“蒙古大草原”,牛、羊、蒙古包、马头琴等各种形象刻画起来很复杂,她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将这套面塑作品制作完成。张香女说,刚开始捏确实不好下手,返过好多次工,马头琴上的马子就捏了不下30次;捏羊的时候也特别费工夫,自己都有点儿灰心不想做了,但还是克服困难,坚持做完了。看着这些精巧的面塑作品出自自己的双手,张香女倍感自豪。
其实,在做面塑的这些年里,张香女也曾吃过不少苦,也曾想过放弃,但最终因为热爱以及家人的鼓励,她才一直坚持下来。这份坚持最终有了回报,2016年,张香女被确定为达拉特面塑旗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达拉特面塑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张香女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进她的“面塑世界”,让面塑这门技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