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村位于乌兰浩特市东南方向,西邻洮儿河,北与乌兰胡硕嘎查相依,紧邻302国道,距离乌兰浩特市区9公里。因为是洮儿河、二道河、阿木古郎河三条河流的交汇地,故得名三合(三河)。
三合村的稻作文化可以说源远流长,据有关文字考证,三合村迄今已有130多年的水稻栽培历史。相传在1885年,因这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宜开发水田,第十二世扎萨克多罗札萨克图郡王乌泰自辽阳迁50户朝鲜族人至原札萨克图旗所在地——三河屯。从此,勤劳智慧的朝鲜族人民筚路蓝缕,开荒引水,胼手胝足,精耕细作,开创了三河屯水稻栽培历史的辉煌篇章。
1937年,日军打响了侵华战争第一枪,三河屯的朝鲜族同胞与当地的汉族、蒙族群众相依相融,他们开荒造田,共同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村庄,也就是现在的三合村。在日军满拓会社分社的促使下,该村水稻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达到4000多亩。
新中国成立后,三合村历史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三合村水稻生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功于以尹万铉同志为代表的大队农业科学实验站。三合村农科站成立于1971年,主要以水稻栽培为研究对象。实验站通过1973年-1979年的气象记录,掌握了水稻栽培所需要的科学数据,能够科学地指导农民进行水稻生产,站长尹万铉同志做为试验站的代表出席了1978年吉林省科学大会。试验站经过多年的实验,终于在1975年从引进的150多种种籽实验中,选出并推广了适合于三合村种植的品种“合江15号”,一改过去“北海道”倒伏、易染稻瘟病的弊端,从而水稻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1981年统计,水稻单产由1956年的400斤提高到600斤,这是三合农业科学实验站的一大功绩。1982年8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同志到三合村视察工作,亲自接见了实验站的工作人员。
今年是三合村建村80周年。如今,走进三合村,一栋栋朝鲜族特色浓郁的白墙青瓦房,一条条网格状的水泥路,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一排排仿古式围墙,掩映在一棵棵果树和鲜花丛中。目前全村水稻种植面积达14445亩,水稻栽培技术及品质也长期处于自治区前列。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促百姓增产增收,村“两委”班子又带领广大村民开辟出一条致富新路——稻田养鱼养蟹。三合村稻田养鱼面积1000多亩。一般4—5厘米鱼苗回收时能达到3—4两,收获10倍于鱼苗的收益。同时稻田鱼味鲜肉嫩,具有本地特色,销售前景非常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