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海:为村民“掏心窝子”的第一书记
内蒙古新闻网  18-08-14 17:3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从诺敏镇到江北村6公里。这两年,驻村干部杜青海几乎每天都要步行往返在这段小路上,从镇里到村上去驻村帮扶。

  江北村是鄂伦春自治旗诺敏镇最北端的行政村,以种植大豆,小麦为主,是典型的靠天吃饭、雨养农业村。2015年7月初,旗水务局干部杜青海被组织派到这个当时被人们称为“上访村”“混乱村”的江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杜青海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产业发展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他确定的发展路径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拔穷根,走富路。

  2015年11月的一天,杜青海去财政局办事,从朋友处见到一份上级有关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文件的复印件。二话不说,他就把这份文件“抢”了回来。回到村里,他就与村主任熊国民及“两委”班子成员商量,谋划通过成立合作社引领江北村的产业发展。

  对于成立合作社,开始村民们并不接受。于是,田间地头、庭院炕头,都成了杜青海对村民们做思想工作、交流意见的地方。

  终于,“抱团”发展的美好前景为村民们所接受。从“零”起步,2年间,辉煌农民专业合作社、宏达富农农民专业合作社、泽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种植业、肉牛养殖、野猪养殖、中草药种植9个专业合作社在江北村应运而生,成为引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2016年3月,10位村民发起成立了宏达富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以种植业为主,如今经营着7000多亩耕地,正筹划购置大型农机具,建设有机肥料厂。用社员们的话说,是大家一起投资,一起分红,合伙一起干事业。

  宏达合作社理事长高卫东说,这多亏了杜书记,是他经常和我们商量、探讨,给我们出主意、想办法,才把合作社办起来。

  辉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打木耳种植,还种植了60亩的大果榛子和中草药苍术。2017年,刚刚成立的合作社没有畅通的木耳销售渠道。当年11月,杜青海自掏腰包跑了趟鄂尔多斯,一是招商引资,二是帮他们推销木耳。他以个人信用担保,向朋友推销出干木耳300斤,销售收入1.2万元,1斤比当地市场价还多卖出10元钱。合作社理事长朱景利说,想请杜书记吃顿饭,可这顿饭他说啥也不吃。

  辉煌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参与木耳种植,木耳采摘时,也是雇用贫困户。当年,合作社种植了2万袋黑木耳,收干木耳1500多斤,收入6万多元。

  对贫困户和村民们,杜青海真诚付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贫困户邹继春没有土地,媳妇残疾,全家吃低保。是杜书记多次来到他家找他谈:“你家后院这点地,种玉米收入也就千八百的,种大果榛子,两三年就能脱贫了。”2017年,村里提供了450棵种苗,邹继春在家后院种上了4亩多地的大果榛子,下面套种中草药。今年,国家每头牛补贴3500元,他又养了3头牛。

  邹继春对脱贫充满期待:大果榛子两年后就挂果了,产下1头小牛就能增收1万元。

  在江北村,村民们有啥事,都愿意找杜青海帮忙。申请低保、咨询医疗报销、办理工商营业执照、调解民事纠纷,事无巨细,只要村民们找到他,他都借回旗里时帮忙咨询、办理,乐此不疲。

  作为驻村干部,无论杜青海身在何处,他始终挂念着村里的父老乡亲。为了村里的发展和贫困户脱贫,他多方协调,求得各单位和同学、朋友的扶持和帮助,走到哪儿“划拉”到哪儿——

  旗文广局为村里安装了1副篮球架;“娘家”旗水务局给江北村捐赠了3台电脑和办公用品,新建了电子会标,并出资15万元扶持村里种苍术,作为集体积累帮扶贫困户;镇供电所为江北村27户危房改造户免费接上电;旗财政局在江北地实施了1万亩土地改造项目……

  如今,江北村由镇里的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产业发展,村容干净整洁,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还被列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里的贫困户由2015年的71户152人,减少到今年的42户69人。去年江北村人均收入增加500元,今年人均可望增收2000元。

  2014年7月初,杜青海被旗委组织部选派到农村工作。从古里乡猎民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到诺敏镇江北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已近4年时间。

  刚到江北村时,村里没有住宿条件,住在镇政府的杜青海,每天早饭后从政府食堂装上两个包子和一点咸菜,步行6公里到江北村工作。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今年春天他搬到村里安排的宿舍。

  诺敏镇距离杜青海阿里河镇的家260公里,山路难行,每次回家,坐大客车要走上7个多小时。2018年1月10日清晨,杜青海患脑出血的父亲病危。当他匆匆从江北村赶回去时已是时近中午,最终也没能与老人见上最后一面。杜青海对此深感自责和遗憾,毕竟离得不是特别远,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他在微信上感慨:“自古忠孝难两全”。

  杜青海说,自己不计报酬、得失,掏心窝子为村民办实事,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现在国家有好的政策,驻村干部再真心为群众去办实事,脱贫攻坚大业就一定能成功。

  记者发稿时得到消息,杜青海已离开江北村,被组织上派往更为偏远的诺敏镇兰巴库村驻村帮扶。(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玉琢 李新军)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