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诺:在驻村扶贫工作期间,我将做到‘头脑有方向、心中有情感、手里有办法、脚下有印迹’。”2017年5月4日,阿荣旗残联康复师范茁苒带着庄严的承诺,开始了在阿荣旗复兴镇老石场村的驻村扶贫工作。
“驻村镀金”擦亮“为民情怀”
“驻村工作队都是来村里‘镀金’的。”驻村伊始,驻村工作队遇到了村民的“信任危机”。承诺是美好的,但怎样算贫?怎样扶贫?初到老石场村,范茁苒有些摸不着头脑。他明白,只有摸清村情民情“家底”,才能择机而为。他随着驻村工作队深入贫困户家中,查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查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查家庭劳力、看劳动观念,查居住条件、看生活环境,查致贫原因、看贫困程度,还列席参加了村“两委”扩大会议,融入村“两委”和群众之中。“做出了承诺,就要实实在在地去干。不然,对不起咱的党徽。”范茁苒抚摸着胸前的党徽认真地说。
范茁苒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精通种植养殖技术,又懂医术、会针灸推拿,他用自己所学为群众解忧排难。“小范啊,我采摘的木耳咋样才能卖出去啊?”“小范啊,我得了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这身体能好起来吗?”老石场村贫困户以老年人居多,贫困户一遇到烦心事就想到了58岁的“小范”。范茁苒将贫困群众的难事清楚地记在了小本上,每完成一件事他都一一记下:“李文杰和聋哑妻子采摘的2.5斤野生干木耳卖了450元;张春录按照我制定的康复方案进行训练,脑出血后遗症得到了有效改善,给他买的艾灸盒、艾灸条也送到了他手上……”范茁苒作为驻村干部“搜”民情、“传”民意,说起老石场村民家的事如数家珍。如今,老石场村的群众都说:“看,这驻村工作队员还真是个干事的人!”
“绣花功夫”压实“扶贫针脚”
范茁苒所包的4户贫困户中,年龄最小的65岁、年龄最大的82岁,他们或因病致贫、或因残致贫、或因缺少劳动力致贫。如何让这类脱贫困难户摆脱贫困,是件让范茁苒很头疼的事。范茁苒说:“把根扎到村里后,才越来越明白只有知晓了贫困的‘痛点’在哪里,老百姓需要的是什么,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户施策开展产业扶贫,才能促进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68岁的刘长清是一户多残家庭,老两口靠低保生活。一天,范茁苒到刘长清家走访,看到身高1.4米的刘长清正在艰难地挑水,冬季路滑、台阶又高,饮水井距离室内30多米远,刘长清每次只能提少半桶水,走起路来左晃右晃随时都可能摔倒,范茁苒看到此景,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范茁苒自掏腰包买来30多米长的抽水管,解决了老人的吃水难题。针对刘长清家因残致贫的情况,范茁苒自己掏钱给老两口买了120只鸡雏、金丝瓜籽。预计,刘长清老两口通过卖金丝瓜籽、金丝瓜菜及饲养家禽,能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小范啊,今年多亏你啊,我有了种植金丝瓜的经验,明年就能扩大种植面积了。”刘长清握着范茁苒的双手感激地说。
“景告啊,你家的羊快下羔了吧?注意给羊保暖啊。”“李明啊,你家的籽瓜没生虫还死苗是叶摇晃造成的,用土块夹住苗防止苗晃动就可以了。”范茁苒走到哪里,温暖人心的话语就在哪里。老石场村“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后,范茁苒找来种植、养殖专业书籍重新学习,为“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户进行跟踪服务。为了带动村民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让贫困户掌握中草药栽培技术,他骑着自行车前往距离驻村地点3.5公里的小柳毛沟中草药种植基地学习苍术、赤芍、白鲜皮等中草药栽培技术。目前,范茁苒和驻村工作队队友先后走访“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户200余次。
“爱心使者”赢得“鱼水情深”
82岁的老人王志深深地记得,1月降雪后的一个清晨,他和老伴儿推开房门,从房门、台阶到院门是一条没有积雪的平坦小路,范茁苒正在前面弯着腰扫雪,老人感激的泪水毫无征兆地流出了眼眶。原来,天刚蒙蒙亮时,范茁苒看着厚度约28厘米的积雪想到:雪那么厚,王志老人家门口的台阶那么陡,80多岁的老两口要是醒来出门滑倒了可怎么办?范茁苒穿上外套、拿上工具,早饭也没吃就赶到老人家门口,在老两口醒来之前将积雪清扫完毕。
“多可爱的一对双胞胎,可以走路了,太好啦!”范茁苒再次见到了已经14个月大的双胞胎兄弟。去年,刘长启家7个月大的双胞胎孙子被确诊为缺氧性脑发育迟缓,东拼西凑的10万元治疗费花光后,再无力负担两个孩子的康复治疗费用。由于脑瘫康复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刘长启和儿子家都已负债无法继续为孩子做康复治疗。范茁苒主动提出:“你们若信得过我,我免费给两个孩子做推拿按摩康复治疗。”就这样,范茁苒每天挤出时间,在清晨或饭后到刘长启家,为双胞胎连续做了一个月的康复治疗,双胞胎兄弟俩在最佳年龄得到了康复治疗。如今,两个孩子在经过一系列康复训练后,可以正常的站立、慢走。
“残疾证怎么办理呢?”“康复训练需要多久啊?”范茁苒作为残联的一名康复师,在驻村过程中每当遇到残疾人咨询或办理残联业务时,他都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并帮助办理。有残疾人需要办证、争取轮椅、缺被褥等,范茁苒都积极帮助群众解决。截至7月2日,范茁苒累计驻村320天,写日志311篇,发呼伦贝尔市扶贫大数据平台日志285篇,自掏腰包为贫困户购买药品、科技书刊、鸡雏、菜籽、水管等生产、生活用品花费3540元。他和驻村工作队友共走访群众600多人次,提供咨询服务200余人次。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58岁的老党员范茁苒克服了年纪大、粉尘过敏、水土不服等困难,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驻村扶贫的“晴雨表”,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提升能力、增长才干,在乡村田野间书写了干群和谐的绿色华章……(田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