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女汉子”——记奈曼旗义隆永镇大营子村第一书记刘畅
内蒙古新闻网  18-08-15 17:43  【打印本页】  来源:通辽日报

  昔日畅游在大学校园内,奈曼旗义隆永镇的刘畅是老师眼里的佼佼者,同学心目中的女神,父母的心肝宝贝儿;如今她离开象牙塔,远离了疼爱自己的父母,奔赴基层第一线,扑在扶贫的第一线,就像破茧而出的蝶,经历着人生的一次蜕变,在精准扶贫的工作热潮中,将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扎根基层做乡亲的领路人

  大营子村是奈曼旗的深度贫困村,位于义隆永镇西南8.5公里处,总土地面积47900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共732户2242口人,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2亩,水利资源匮乏,而且除了外出务工,仅仅赖以维持生计的就那二亩地了。刘畅,参加工作直接面对的就是全镇最为贫困的、全镇最大的村子。

  初出茅庐的刘畅面对村内各类问题,大学的知识几乎派不上用场,但偏偏是她的那股儿不畏艰难的倔强劲儿,那种青春激扬的精神,让她一心扑在扶贫第一线,扑在了大营子村。

  为尽快投入到工作中,刘畅先后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走访贫困户等方式,对全村新农建设、党建工作等进行了了解调查。在笔者问及刘畅时,她也不知道开了多少次会议、多少次入户了解走访。走访中,她不厌其烦地问东问西,拿着小本子记录着每户的情况,晚间开始拿出小本子,对照着搜索大脑,把每户的情况进行梳理,近半年的时间,她把整个村子走了一遍,而重点户、特贫户她不知道去了多少回。她利用晚上时间,及时整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及建议,在村“两委”会集中讨论。通过多次的入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她对本村基础情况、经济发展现状、道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村内土地难浇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实际问题,反复核实登记,做到心中有底有数。

  2016年,全村在工作队进驻后,全面完成了遍访和精准识别工作,经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一致同意确认后,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274户712口人,在刘畅的影响和带动下,村委会和其他参与扶贫工作的全体同志,凝心聚力,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抓实干和埋头苦干的作风蔚然成风。进一步确立了本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结,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出了《大营子村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等。为切实改善全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集思广益,汇聚力量,对症下药。协调旗农业开发办为大营子村的5000亩旱田打井上电,架设高压线3万延长米,低压线6万延长米,人均增加2亩水浇地,为大营子村脱贫摘帽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扶贫路上做乡亲的“心上人”

  “没有产业,乡亲们口袋没钱,还谈什么致富奔小康?”这是刘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孩子,有对象了没?给你介绍个对象吧!”这是挂在村内群众嘴边的话。不知不觉,她已经成为村里人们的“心上人”。

  在2017年,刘畅协同市、旗、镇三级包联队员入户为包联贫困户出谋划策,因户施策,最终通过旗镇核实通过2017年大营子村项目计划,共涉及9项,申请资金323.7万元。用于发展养殖、发展特色种植,以此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村内建设养殖小区1800平方米,棚舍3栋,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村发展甜菜1300亩,药材800亩,蔬菜大棚16栋。

  为了更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刘畅积极为村内有意愿的贫困户协调贴息贷款。为村内69户协调贷款183万元,协调合作社为无贷款条件的23户贫困户帮贷,协调泰和路桥为无贷款能力的贫困户贷款,贫困户入股分红,贷款106.2万,涉及177户。

  刘畅在绞尽脑汁为人们拓宽致富门路的同时,她把精神扶贫作为为民增收的同等大事来抓。全旗“精神扶贫”启动仪式在西地村召开后,她与“两委”班子及驻村工作队沟通,组织村民代表开会制定了切实可行、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签定承诺书,坚决杜绝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酗酒赌博和封建迷信等不良习惯,引导群众尽赡养义务,倡导移风易俗。

  建设新农村,让农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刘畅和工作队对于整个村子的环境问题也很头疼,村子大、村民多,光靠工作队每家每户做工作和雇佣清洁员清理卫生实在是收效甚微,而且花费巨大,最大程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才是最好的办法。刘畅和工作队通过和老党员、老干部及走访一些在村内有威望的老同志座谈了解、集思广益,制定了《大营子村美丽乡村建设管护办法》。该办法决定发动百姓自己清理庭院外树池,由村内免费发放药材种子、葵花及鲜花种子,按照谁管护、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通过奖惩机制有效改变了大营子村的环境。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如今的大营子村干群思想观念明显改变,一条条扶贫路正在延伸,将有效带动村域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效特色种植以及养殖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如期实现全村完成脱贫摘帽任务,指日可待。

  以村为家做乡亲的贴心人

  驻村工作要坚持住村,这无疑是摆在刘畅面前的最大困难。驻村工作队要求驻村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刘畅经常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召集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学习扶贫知识,村民知道工作队来了,总会在晚饭之余到村部溜达溜达,向工作队反映问题,这样她了解了村内更多的事儿,了解百姓最需要解决的事情。她经常说,脱贫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让大营子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让老百姓真正掌握致富的本领和途径才是我们心中所愿。

  就这样,刘畅由刚出校门的稚嫩青年,到如今的扶贫路上的“女汉子”,如同破茧之蝶,正一步步飞向蓝天,亦如同一粒砂石,默默铺垫在大营子村的扶贫路上!(李中艳)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