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十八台镇厂汗梁村,四面环山、土地肥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经是全县出名的产粮村。然而,到本世纪初,随着全国打工潮的出现,厂汗梁村里的青壮年农民纷纷弃耕离家,外出闯世界去了。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生产力的弱化,导致村民的光景一年不如一年。到2016年,全村99户、171人中,85%以上农民的年人均经济纯收入达不到3000元,部分深度贫困户的收入更低。2016年春天,共产党员、卓资县委办公室的蒙古族干部孟华,受组织派遣,带着脱贫攻坚的重任,入驻厂汗梁村,专抓扶贫工作。
小孟和驻村工作队驻村后,首先一家一家了解情况,与农民做知心朋友。没几天,各家各户的“家底”他都了如指掌。随后,他和队员们按照县委政府制定的因户施策系列扶贫要求和规定,逐户建立了精准扶贫档案,逐项展开扶贫攻坚工作。
水源变成财源
厂汗梁村的农民过去都用压水井,后来,因村里水位下降,压水井没有一眼能压上水来,厂汗梁成了缺水村。缺水,不仅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而且影响了农牧业生产,影响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村民说,厂汗梁村贫困,与缺水有关。孟华在卓资县县委办公室的资助下,投入5万元扶贫资金,首先在精准扶贫户武文宝、石还眼和常进财家试打了深水井。试打成功后,在全村推广。到2017年,全村村民全部用上了深水井。此招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问题,而且为整村扶贫工作打开了局面。2017年,孟华和工作队员们从卓资山镇买上蔬菜籽种,挨家逐户送给村民。让他们种植蔬菜、发展庭院经济。过去破破烂烂的农家院落,破天荒地长出了新鲜蔬菜,茂盛的庭院经济,不仅解决了村民吃菜难的问题,还能将余下的蔬菜运到集市上出售,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在大田种植上,孟华和队员们为精准扶贫户购买燕麦良种4800斤,马铃薯良种4.2万斤,解决了贫困户种田缺乏良种的难题。2017年,善于种庄稼的农民常进财,种田60多亩,收入两万多元。对于有饲养牲畜技术和能力的农民,孟华和工作队员为他们买上猪仔、基础羊、牛等供贫困户饲养。厂汗梁村呈现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广进的繁荣景象。
两万元救了村民一条命
孟华和工作队员除了一心一意帮助村民谋求生财之道,加速脱贫攻坚的步伐外,还尽心竭力为村民排忧解难。对那些缺少亲情的老人、弱势群体,总是像亲人那样予以呵护和照顾。2016年秋天的一个深夜,常进财的妻子张云云突发疾病,昏厥不醒,情况十分危急。老常想把妻子送往医院,可是,手头缺钱,急的在屋里团团转。情急之下,他拨通了孟华书记的电话。住在村里的孟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老常家,说我银行卡里有两万多元钱,不误看病。说着,跟老常一起把张云云送往乌兰察布市医院。由于救治及时,张云云脱离了危险,六天后,病愈出院。常进财跟乡亲们说:“危急时刻,如果不是孟华书记以最快的速度送我妻子住院,我妻子哪能转危为安?如果不是孟书记垫付两万元钱,我家哪能躲过家破人亡的一劫?”
鱼塘经济林
脱贫攻坚,必须建立发展经济的长效机制。必须有经济增长的后续力量。孟华驻村后,在卓资县县委办公室的有力支持下,接连办了两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保证村民有足够经济来源的基础性大事。他先是于2016年建起了两座鱼塘,在塘内投放鱼苗400公斤。并在鱼塘四周围上了网围栏、安全警示牌等安全防护设施。到今年7月,鱼儿普遍长到一市斤,厂汗梁村第一次有了鲜鱼。在建好鱼塘的同时,孟华和驻村队员们将村里撂荒多年的荒山整理出来,栽植了适合本地生长的果树、杏树等241亩。厂汗梁村第一次有了飘香的花果山。村民说:“孟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为厂汗梁村的老百姓建起了一个百宝鱼塘和一个能摇下钱的摇钱树,有了百宝鱼塘和满山坡的摇钱树,我们的生活再没有后顾之忧。”
精准扶贫,因户施策,立足长远,奋力担当。自从孟华和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厂汗梁村的扶贫工作不断打开新局面。到今年六月,全村8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种植、养殖、医疗、教育等扶持措施的落实,实现了稳定脱贫。今年7月,孟华因扶贫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乌兰察布市级“优秀共产党员”。(方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