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峰:牺牲在扶贫一线的驻村干部
内蒙古新闻网  18-08-30 13:24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周末报

  “2017年的12月8日,是一个让我悲喜交加的日子。悲的是,我亲爱的爸爸永远离开了我们,音容宛在,却阴阳两隔,使我肝肠寸断!而感到欣慰的是,爸爸的离世,是累倒在了‘扶贫攻坚’的工作岗位上,虽死犹荣……”

张瑞峰

  2018年8月的一天,当张帆与记者谈起他的父亲张瑞峰时,仍是泣不成声。

  2017年8月18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忽鸡图乡干部、活福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书记张瑞峰倒在了扶贫第一线的工作岗位上,享年43岁。

扶贫干部累倒在第一线

  “中国共产党党员、忽鸡图乡干部、活福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书记张瑞峰同志,于2017年8月18日中午在活福滩村工作期间突发脑溢血,不幸辞世……经旗政府对张瑞峰同志殉职的原因、经过和具体情节调查核实后研究决定,确认张瑞峰同志为因公牺牲。”这是一份四子王旗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认定张瑞峰同志因公牺牲的决定”文件中对这位扶贫干部的认定。

  在23岁的张帆记忆中,个子不高,身体微胖,面容黝黑,与人接触时脸上总是洋溢着憨厚的笑容的父亲在家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在乡亲们眼里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党的好干部。

  张帆至今还清楚记得和父亲的最后一次通话。

  2017年8月17日上午10点左右,张帆给父亲打电话说,这周末有个外地同学想来草原看看。“其实我也是想顺便去看看父亲,自从成为扶贫工作队队长后,他总是忙,我也好久没有见到他了”。

  可张瑞峰给女儿的回复是:“过几天你们再来吧,爸爸最近很忙,这几天精准扶贫工作正在紧要关头,实在挪不开时间陪你们。可是,第二天却传来了噩耗……”

  据四子王旗忽鸡图乡工作人员介绍,2017年8月18日上午,四子王旗忽鸡图乡驻活福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书记张瑞峰同志在村委会为贫困户填写精准扶贫档案时,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离世,他的人生永远定格在43岁。

  “张书记完全是累倒的。”工作人员眼里噙着泪花说。

驻村队长的“扶贫情”

  1974年出生的张瑞峰中专毕业后就回乡成为一名普通农民。后经自学考入大专,于2009年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并合格入选。

  2003年,通过“海选”被哈拉圪那村民推选为村主任候选人,并在正式选举时高票当选为哈拉圪那村委会主任;2006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被选为忽鸡图乡哈拉圪那村委会党支部书记。

  他做事公道正派,工作认真负责,为家乡的发展谋出路、想点子,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难事、实事。

  上任伊始,张瑞峰了解到哈拉圪那村浇地饮水困难,便积极协调内蒙古自治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终于在2011年给哈拉圪那一队、二队、三队、四队和前席片五河自然村上膜下滴灌,5个自然村1600亩、打机井5眼,受益670人。

  2012年,再次联系并协调内蒙古自治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给哈拉圪那前席片、九号、孔独林、一队、二队、三队、四队各打机井1眼,上自来水,解决了7个自然村的饮水困难问题。

  2016年,由于表现突出,张瑞峰被任命忽鸡图乡人民政府干部,并因工作需要,于第二年成为活福滩村党支部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这下子张瑞峰更忙了。

  活福滩村属于革命老区,常住人口321人,收入结构单一,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占到常住人口的45.2%。

  在活福滩行政村的短短8个月时间里,张瑞峰和同事们白天在村委会完善扶贫档案,晚上趁农户劳作回家入户对接,对全村识别出的63户、145位贫困户,张瑞峰都烂熟于心,并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为其制定精准脱贫方案,因户因人精准实施帮扶措施。

  村民郭爱成家住活福滩村,还患有轻微精神疾病,有一年,天气特别寒冷,郭爱成偷跑出去后把双脚冻坏,从此只能爬行,失去了劳动能力。

  张瑞峰了解情况后,把郭爱成列为帮扶的精准贫困户,并向四子王旗旗残联申请了残联补助、轮椅等。可是,患有轻微精神疾病的郭爱成宁可爬着走也不愿坐轮椅。经过多次入户做工作,最后,在张瑞峰耐心劝说下,郭爱成坐上了轮椅。

  现在郭爱成每天坐着轮椅出来晒太阳,当村民们告诉他“张书记不在了”,他哭着喊着要见张书记。见状,村民们默默地掉着眼泪。

化解矛盾的“好书记”

张瑞峰和乡干部们一起看望贫困群众

  驻村扶贫工作,所干的活儿就是:入户调查、核实情况、分析数据、制定帮扶计划和脱贫规划等等。为了切掉“穷根”,摘掉“穷帽”,张瑞峰倾心尽力。

  自张瑞峰到任后,把贫困户“三保障”中最难啃的危房改造工作当做主攻对象,对贫困户的危房全部实施改造,共改造29户。

  村民孟根年居住在活福滩石楞沟,因为家住山沟,房屋破旧,他家的房屋需要拆迁改造,因为拆倒之后并不能一下子就盖起来,孟根年的妻子隔三差五就去村委会找驻村书记、队长以及支书主任会去“理论”。

  张瑞峰总是耐心劝说,尽力安排施工,同时也上门去帮着做一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看到这些,孟根年的妻子感动地说:“我们相信你,有你在我们就能住上新房。”而今,孟根年家新房子已经落成,却再也盼不来张瑞峰和他们拉家常了。

  在活福滩石楞沟扶贫时,由于每天走的都是山路,张瑞峰的鞋磨破了好几双,妻子多次劝他去买一双,张瑞峰总是说,“等不忙了,回旗里钉一钉还能穿。”“临走时”脚上穿着的还是那双已经张开了口子皮鞋。

一个扶贫干部的“背影”

张瑞峰在整理贫困户资料村民潘三至今还记着张瑞峰的“背影”。

  由于潘三孤身一人,住的房屋属于“重危”,但他提出自己单身、没有经济来源,要求国家给免费盖,或者放弃危房改造。

  然而,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且涉及到每一个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工作,公平、公开、公正才能赢得老百姓的认可。

  为了让潘三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张瑞峰没少给潘三做工作,告诉潘三只需要自己掏一小部分钱,剩下的由国家补贴。

  张瑞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在给潘三填写“精准扶贫明白卡”,因为长期的过度劳累,他手握钢笔倒在了铺满“精准扶贫明白卡”的桌子上。

  “为人实在、工作扎实、办事认真”,这是忽鸡图乡干部亢银平对张瑞峰的评价。

  精准贫困户的识别工作很琐碎,张瑞峰每天都是一大早就进村入户,走访、对接、核实情况。许多村民回忆,很长一段时间里,张瑞峰每天中午饭碗一放,就开始整理前一天走访的贫困户资料,办公桌上堆放的全是密密麻麻的表格,他的眼睛经常布满血丝。

  张瑞峰与村干部的相处“如自家人一般”,活福滩村委会会计王登明说。张瑞峰生前三天两头往贫困户家跑,除了拉家常,聊的都是扶贫工作。他包扶的5户贫困户,这家的庄稼长势如何,那家的葵花是否长了“列当”(又称毒根草),张瑞峰都一一过问。

  “他和我们几个村干部感情很好,大家都把他当做自家人。”活福滩驻村第一书记张召文回忆,“张瑞峰工作非常细致,他真正和村民打成一片。贫困户哪家适合养猪,哪家适合养鸡,哪家需要危房改造,等等,张瑞峰的心里都有一本账。”

  张瑞峰留给了活福滩村民一个匆匆的背影,也留给了那些仍然驻守的扶贫干部一个工作的烙印,更留给了亲人们深深的思念。

  忽鸡图的乡干部们在心中默默承诺:张书记,您未尽精准脱贫工作,我们会继续接着干下去!(武峰)


[责任编辑: 杨璐]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