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倾真情——记古城镇被崞县营第一书记张振华
内蒙古新闻网  18-09-04 10:58  【打印本页】  来源:托县宣传部

北崞县营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振华邀请葡萄种植老专家亲临北崞县营村指导葡萄田间管理摄影马斌

古城镇北崞县营村第一书记张振华在贫困户家观察葡萄长势摄影马斌

为了美化村容村貌种植的玫瑰-摄影马斌

  张振华,男,汉族,1983年12月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全日制经济学硕士研究生。2013年8月任托克托县财政局办公室文秘,2015年9月起任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镇北崞县营村驻村第一书记。

  精准扶贫,既是国家大策,也是民之所需;自托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有许多领导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实时实地为贫困户带去福音、带去希望、带去温暖。他们视群众为亲人,用他们的真情温暖着每个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着贫困群众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走在脱贫的路上,托县古城镇北崞县营村第一书记就是张振华这样一位脚踏实地走在扶贫路上的干部。

  张振华于2015年正式成为古城镇北崞县营的驻村第一书记,几年下来感觉自己完全成了该村的原著居民,走在村里叫这个叔叫那个婶儿的好不热乎。

  该村常住户有102户,村里无论走到哪他都能知道是谁家。

  “北崞县营村2016年精准识别贫困户15户,2017年精准脱贫11户,2017年当年留下4户未脱贫,2017年末又脱贫3户,保留1户,新识别贫困户1户,脱贫享受政策2户,贫困户一共四户。”说起村里的精准脱贫,张振华随口就把数据报了上了。作为一名外地人,摆在面前的15户贫困户对他来说绝不是一道轻易能越过的坎儿。脱贫就要靠真抓实干,他相信答案就在问题里,在经过充分的走访调研后,发现村里的15户贫苦户致贫原因集中在了因病致贫、夫妻离婚或一方早逝、人多地少、男方配偶智力残疾、孤儿几个方面。

  发现了问题就要对症下药,对待村里的贫困户,一方面他进行精神方面的教育鼓励,扶贫先扶志,对其进行致富意识启发,另一方面通过具体的举措助其解决问题。

  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按照相关政策,他和村党支部积极为云巧娥、李付忠、任武占等人申请了低保,当前他们已经享受上了国家低保政策。

  为了能够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张振华在轻松筹发起了“拔出穷根种富苗,脱贫致富奔小康”精准扶贫项目,筹集到13000余元,同时联系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培训中心全体爱心职工共捐助21200余元用于支持“拔除穷根种富苗,脱贫致富奔小康”项目,动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经费15000元,呼和浩特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支持21000元及其他个人捐助5000元筹集资金近9万元。此外还争取爱心企业内蒙古金达威药业有限公司捐助爱心资金15万元,得到了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

  贫困户闫永强患有纤维瘤,张振华为了帮助其解决问题,前后三次带他到北京解放军304医院对接手术治疗,通过医疗报销和争取到的资金,贫困户闫永强手术未花费一分钱,当前已完成手术,恢复良好。在闫永强恢复好后,通过介绍他外出务工赚钱而实现自食其力、自我可持续增收,真正拔除穷根。

  贫困户李付忠的孤儿孙子李建国轻微智障、辍学在家,为了能够帮助其具备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能力,斩断贫困的代际传播的可能,张振华多次协调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接纳贫困户接受特殊教育,目前已经带领李建国去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面试,可以进入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特殊教育,帮助李建国培养自力更生的能力。

  根据不断对村情民情的深入了解,张振华发现部分村民生活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也有一定的创收增收能力,只是没敢迈出创收增收第一步。因此,他动员并安排村里相对困难户村民李连贵、李调蕊、邢月英、孟海燕等在呼和浩特市务工创收,以增强他们自我致富的能力。去年年还将该村孤儿大学生杜素花介绍其进行专业实习,一是让其更早了解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及用人单位要求;二是让其对自身能力有更好的认知,为期毕业即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此外,对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各购买脱贫羊9只。2017年脱贫户王俊威告诉记者,今年他玉米种了十多亩,余下八九亩准备种高粱,去年小张书记给的9只爱心扶贫羊,现在已经繁衍到了23只,到今年秋天又要下一茬羔,慢慢就一大群羊了,加之2017年种植的葡萄树,当前已经挂果,持续增收有了更好保障。

蓄力打造村民增收新引擎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精准扶贫面对的贫困问题是多样化的,然而在张振华在大量的走访调研中却发现机遇与困难是并存的。

  北崞县营村位于呼托旧公路45公里处,处于呼市和托县的中间位置,地理位置非常有优势。他未来的愿景是北崞县营村能够发展庭院经济,逐步走上农家乐之路,建成呼和浩特市市民周末小憩的乡村驿站。

  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张振华驻村以来发现北崞县营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为此,他联合县包扶单位和帮扶工作组多次进村调研了解北崞县营村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困难,针对调研存在的问题制作了调研表格、统计分析了调研数据、撰写了调研报告。县包扶单位和帮扶工作组决定围绕村民集中反映天旱增收难的问题开良方、出实策,即给全村新建抗旱机井22眼,旧机井管线配套26眼,以解决村民灌溉难、增收难的问题。另外,协调扶贫资金建造400米深安全饮用水井一眼。当前,抗旱机井已经全部建设完成并正常出水,安全饮用水水井也已经投入使用,北崞县营村饮用水水质得到极大改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想要发展农家乐经济,张振华深知优化环境的重要性。2017年,他全村购置500株玫瑰树苗,每株6元,全村共计3000元,当前已种植完成,部分玫瑰树苗在2017年当年已经开花,此外还试种了文冠果、籽粒苋等,为

  村里美化、发展庭院经济、农家乐做好了铺垫。

  托县的郝家窑村是通过农家乐发展典型致富的村落,葡萄尤其有名,且近年来价格持续走高。经过走访调研后,张振华也打上了种植葡萄的主意。

  对于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们向来希望多观望一下,对于种植葡萄村民们却是少了观望的态度,只需要村民们房前屋后的圐圙里能够腾出足够的空地就能种植葡萄,不占用耕地。地有了,村民们也有种植意向,如何种植成了头等大事。事实上种植葡萄在村里并非先例,村里原来就有个别几户种植了葡萄,权当是自家的果树。既然有成功的案例,张振华便有了信心。张振华对于葡萄的种植是有“野心”的,为了提高种植成功率,他先后去内蒙古农业大学请来土壤专家张伟华教授进行土壤勘测、送土壤样品到土壤实验室进行定量测定,邀请内蒙古农业大学葡萄种植专家李连国教授亲自来村里进行葡萄种植可行性勘测,亲自带土样去乌海市拜访海勃湾区葡萄办主任和老专家给予技术指导,对种植的品种和碱地种植葡萄技术进行多方考证,确保科学种植。李连国教授、张伟华教授、乌海海勃湾区葡萄办主任王芳、郝家夭种植葡萄徐师傅等爱心人士都讲到:“你一个年轻人这么上心给老百姓做一些为民实事、为民好事,只要是我能帮到你,你尽管讲,我愿意义务帮助你好好落实这个脱贫致富好项目,争取将这个项目扎扎实实做好,让这个项目成为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经过前期的准备后,发现该村如果想要种植葡萄的话需要换土。张振华是个倔强的人,做事喜欢一心干到底,房前屋后种点葡萄还得换土,这事儿换别人可能到这里就不干了。但是张振华没有,有能种的可能性他就要尝试。现在北崞县营村全村种植葡萄树16亩,共花费近7万余元,当前已种植完成葡萄树苗近3000株,今年葡萄已经挂果。按照张振华的预算,全村陆续种植葡萄的预算是15万元,为了争取到这些钱的当初他做了大量的调研,内蒙古金达威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詹光煌表示:“我们召开过董事会专门研究过这件事,小张书记报给我们的帮扶工作方案非常接地气、非常真实,是实实在在给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其中也包含对全村产业转型的积极探索,我们董事会认为是可行的,我们大力支持”。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村里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的是80岁的张富贵家,种了有8分地,在所有的种植户中他的年龄也是最大的。

  “我岁数也大了,劳动力跟不上了,种植葡萄不是我要种,是我二儿媳妇要种。她说‘你种哇,你种下以后我们照顾’。她是个癌症病人,患有结肠癌,她一说这事我感觉挺好,她有盼头就有动力,也就有希望。门前的圐圙有一亩八分大,本来已经中了小麦,我刨了八分地的小麦改种了葡萄,还损失了小麦六百多斤。我当了一辈子农民,刨地还是第一回”,古城镇北崞县营村村民张富贵告诉记者。

  记者去到张满贵家里的时候看到葡萄已经挂果,翠绿的葡萄甚长势是喜人,而张富贵的二儿媳妇已经于去年过世,八分地的葡萄成了她留给这个家最后的念想。

  “今年已经挂果,结的还不少,但需要疏果,要不然苗子长不壮,影响明年葡萄产量和经济效益,葡萄高产后亩产经济效益可达1.2万(批发)到2.5万(零售)。”张富贵告诉记者。

  贫困户王俊威的妻子申九仙身患患精神分裂症,常年服药费用开支巨大,进协调县医保中心为国务院建档立卡贫困户申九仙办理慢病报销手续,极大减轻申九仙常年服药的费用开支。记者在贫困户王俊威家看到,9只扶贫羊繁衍到二十多只,羊圈就快要不够用了,院子前面的三分大的圐圙里都种上了葡萄,并且都已经挂了果。王俊威干劲十足,无论是羊还是葡萄,都让他看到了盼头。

提升村级信用推动土地托管

  无需任何抵押,只凭信用就可以贷款——前提是得是信用村。为了将北崞县营村纳入信用村,张振华经积极沟通协调,筹建邮储银行北崞县营村信用村,建立了邮储银行北崞县营村信用委员会,引进邮储银行服务“三农”,规范北崞县营村资金借贷行为,解决有融资需求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当前初步协调成四户大额融资,不用抵押、不用担保,总贷款额达40万。

  据悉,下一步将发展小额贷,实施联保信用贷款,一年后贷款无违约,北崞县营村将能成为真正的邮储银行信用村,贷款利率将更为优惠,这将极大解决北崞县营村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也为北崞县营村农业生产降成本、增效益提供坚强资金保障。

  当前,北崞县营村老年人种地存在老年人种不进去、收不回来难题,出租土地又怕耽误好年景。经多方走访,土地托管这种新模式有很强可操作性,就是老年人出150元到180元,由村里有农机合作社连种带收全过程服务,包括耕地、铺膜、打药、收获等环节,这样种不了地的老年人降低了种地成本,合作社也因

  规模效用而有更好收益,这样谁都不担心,收多少都是自己的,好年景误不了,老年人和合作社都乐意。土地托管作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创新模式,一定时期内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是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力抓手和实现手段。

  目前,北崞县营村正在尝试推动农资集中规范采购,这既降低村民采购成本,也能更好保障农资质量。不过这件事张振华现在还没完全做成,显然这个第一书记是不好当的,也有更多待落实的事情在等着他,考验着他。

  如今张振华已然将北崞县营村视为他的第二故乡,他的扶贫路仅仅是托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这条路上,托县的每一名帮扶干部都秉持着“贫困群众有所呼,帮扶干部有所应;贫困群众有所需,帮扶干部有所达;贫困群众有所难,帮扶干部有所及”的信念在用心服务,真正的做困难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用真情帮、用真心扶,帮助每户贫困户真正走上致富路。(马斌)


[责任编辑: 许瑞雪]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