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盛德的四合院
内蒙古新闻网  18-09-25 16:41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务本”门楣
院中的古井
福字照壁
木质的窗棱

雕花门楣

院门

屋顶

  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在繁华的都市街道,在高楼林立的拐角深处,谁也不会想到还有一座将近300年的古老建筑存在,这座建筑不仅是归化城中古老的四合院,还是三大旅蒙商“元盛德”的老宅。只要走进其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会吸引你的眼球。

一处古老四合院

  在大东街的北面有一条小巷,巷口最显眼的标志莫过于写着“大盛魁”三个字的仿古牌楼,牌楼的后面是一处仿古建筑群,也是现代化的大盛魁商业中心。在建筑群中,有很多小路,将这里的房屋串联起来,如果进入就会发现,里面的房屋还有很多,新旧不一、样貌不齐的夹杂在一起,其中一处院落乍一看,灰土黄墙,很是破败,但走进一瞧才发现,虽然宅子的颜色不再鲜艳,但细细品味,用“雕梁画栋”来形容也毫不夸张。

  这座古宅是一处典型的四合院。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四”代表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所以四四方方成为四合院最典型的特征。这座古宅也是如此,坐北朝南,院门在整个四合院的东南角,东西南北四面均有完整的房屋,位于北面的称之为正房,因为冬暖夏凉,而且可以更好的接受光照,所以通常都是留给长辈和院子主人居住的。而东面和西面的房屋则被称作厢房,东面的叫东厢房、西面的叫做西厢房,一般留给主人的儿子居住。而正房对面的房屋,窗户是朝着北面的,接受阳光照射的机会相对较小,室内的温度就比较低,通常被用作仓库或储物间使用,所以也被称作“凉房”。和东南角的大门对应的西南角则是厕所的位置,通常四合院中的厕所都会被安置在整个院子的西南角,因为中国人讲究风水学,认为西南角是属“阴”的,常有不干净的东西存在,所以这里建造厕所就成为一种习惯。在四合院的东墙外,还有一处附属于这座四合院的大院子,院子空旷,也被院墙围起来。就在院子大门正对的照门旁边,有一个可以通向院子的小门。

  整个房屋青砖木制,只要一踏足就能感受到来自古宅特有的气息与底蕴,好像院子外面的任何嘈杂与浮躁全部被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屏蔽一般;只要一踏进院子就能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古韵与幽静,好像只剩下一户人家的娴静与安详;只要一踏进小院,似乎整个人都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几百年前的院落,瞬间忘却了城市生活中的紧张与繁华,也许这就是四合院的魅力。

院落主人“元盛德”

  如果它单单只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也就罢了,可它最早的主人却是与大盛魁、天义德齐名的旅蒙三大商号之一的“元盛德”。以元盛德当时的地位,家产自然不少,而在众多房产之中,也只有这座四合院还保存完好。据载,元盛德的主人居住的院子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距今约280至290年左右。现占地面积约为439平方米。是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民居。

  元盛德是归化城旅蒙三大商号之一,创始人是山西祁县人段泰。主要以托运为主,经营皮毛、药材、日用百货等。元盛德最早叫“元盛宏”,是康熙征葛尔丹时随营贸易的商号,创始人段泰原是一个拉骆驼的商人,由归化城拉上骆驼,托运货物到科布多附近去卖,“元盛宏”因欠下段泰搬运费,就给他加入一个财股,以后又欠下他的货价,便把整个生意推给他,段泰把商号的名字改为元盛德。元盛德开设早于大盛魁,更早于天义德;其资金积累、经营范围次于大盛魁,优于天义德。大盛魁、天义德以放“印票”、运销货物为主,元盛德以养育、倒卖牲畜为主,它的总号设于归化城,支号设于科布多,养育牲畜以扎哈沁、乌兰海、讨号子等地为根据地。

  据喜欢研究呼和浩特历史的李中林老先生介绍,光绪年间,元盛德一家就有70万只羊,但养育的马不是很多,牛和骆驼也不多。光绪年间,元盛德有三家京羊庄,元盛隆、元盛泰、元盛长,每年他运回归化城的羊和大盛魁的数目差不多,运回马的数目五六千匹或者三四千匹不等,甚至有一二千匹的时候,始终不及大盛魁运回的马多。民国元年,元盛德的伙计在科布多被打死了83人。北洋政府指令绥远商会,让他给每个死亡者的家属一百银元的抚恤,并指令官员劝科布多当地的居民准许他复业,所有伤亡人蓄不作赔偿,元盛德经过这一次的损伤,把三家京羊庄缩小为两家,把元盛长撤销了。民国三年,复业以后,民国六年又因与牧民发生冲突,损失了大量的牲畜,不过这一次没有人员伤亡。因为经过两次损失,牲畜来源缺乏,在民国六年以后,又把元盛隆京羊庄取消,只留下元盛泰一家。民国十七年,元盛隆在科布多毫无立足之地,把所有的科布多附近的铺伙全部撤回,宣布停业,但是还留着少数人,延至民国二十一年完全结束。

  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的元盛德模样,可依然可以看到这座古老四合院,这座宅子默默地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和辛酸。

独特门楣显别致

  这处院落历史悠久,加上院落主人的显赫身世,装修点缀自然也不是一般人家的样貌。我们先来说说“门楣”,门楣也作“门眉”,顾名思义也就是门的眉毛,是大门正上方的一块装饰。对于这座老宅而言,在进入四合院大门的上面就有一块雕刻精美图案的漂亮门楣,细细看来,上面的荷花、梅花、瓶子等物都是代表吉祥平安的寓意。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不大的门楣,在古代成语之中有一词叫做“光耀门楣”,因为在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哪怕你是大户人家,富甲一方,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样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并且大部分的门楣都是木制的,只有上了一定级别才可以用石头制作,在清朝对建制是十分讲究的,如果有人建筑的房屋不合规矩可能有被杀头的危险。所以,从这个雕刻精美的门楣可以看出,当时的元盛德不单单只是单纯的商贾而已,还和朝廷有着一定关系。

  跨过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书写有福字的照壁,照壁的作用不必多讲,几乎每个院落的大门内都会有照壁,只是风格和装饰不同而已。在照壁的东侧就是通向院子的小门,这个小门上依然有门楣,只是这个门楣没有太多的图案和装饰,只是繁体石刻的“务本”二字。据现居于此院的主人秦中原先生讲:“‘务本’二字出自《论语》,原文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就是要让人们致力于根本,脚踏实地的去做一件事,刻在门楣处,高高在上,代表让进进出出的人都能一目了然,时刻警示自己要‘务本’,不可浮躁。”

  除了这些经典装饰,还有很多精致的瓦楞,木雕窗棱、门框,高瘠兽头瓦当,花草滴水等古建筑中的装饰物,在所有的装饰图案中,几乎囊括了花草树木,体现了古代的风水讲究。在主人不断的修护与完善下,依然能看到大致样貌。在我们惊叹院子的精美与华丽之时,秦中原先生却说:“因为元盛德老板的祖籍是山西人,所以无论在归化城的买卖做的有多大,总是要回老家安置的,于是我们眼前所见到的这座老宅对于当年的元盛德老板来说,已经算是简单装修了,可想真正在山西老家的房屋该什么样呢。”

浓郁的山西建筑风格

  这样一座古宅,现存正房五开间,两边连至左右院墙。东西厢房各一门三间,南面三门五开间,东边一间作院门,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因为在过去的归化城中很难再找到保存这样完好、年代如此久远、又十分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了。

  秦先生称:“因为院子的主人是山西人,所以房屋的建造也离不开浓郁的山西风格,很多地方都表现出来,现在看到的地砖是上世纪60年代用砖铺设的,而原本的地砖在这层地砖30公分以下处,因为古建筑建造时,地势都比较低,随着两边楼房和路面的不断加高,古宅呈现下凹的状态,所以后人才会将院落垫高。整个房屋都是木质结构,先用木卯结合的形式将房屋的主体框架组合,然后再在需要添砖砌瓦的地方施工,叠好墙体后再涂上白灰,白灰中混有糯米汤和沙子,起到牢固与粘合的作用,即使遇到地震和灾难,房屋也不会全部坍塌,就算有部分墙体破损也能很快修复。”

  虽然古宅历经岁月的洗礼静静的矗立了几百年,但它却可以带着自己特有的风格和美丽观赏着周边环境的一次又一次的变化,道路的翻修、房屋的增高……唯有不变的只有这座老宅中的底蕴和文化。(文/图李蒙)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