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孟海全被派驻到库伦旗水泉乡南沟村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这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他被调整包联的第三个村。“扶贫不是慈善救济,关键是要如何帮助那些被贫困压弯了腰的农民挺起腰杆,找到脱贫的门路,掌握致富的本领。”提起两年来的扶贫工作,孟海全信心满满。
勤走访,深调研,理清发展思路
接到文件通知后,孟海全第一时间将行李从上一个包联村岗岗图村搬到了南沟村,当晚就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开起了“板凳”会。对村集体、普通农户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对整个村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后,他和工作队员开始从村子的一头,逐户走访,自报家门,不拈轻怕重,不逃避责任,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讲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几轮走访后,他全盘、详实地掌握了各户情况,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上记录了走访的所见所闻。几间房、几亩地、几口人、几头驴,都怎么样,应怎么办,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发展目标是通过一笔笔记录、一点点探讨、一遍遍研究得出来了。
富“口袋”的前提是先富“脑袋”。孟海全经常组织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召开班子会议、党员大会、村民大会等,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脱贫攻坚工作及相关政策,鼓励带动党员积极建言献策,找寻好的发展思路,带着群众一同参与、一同干事,调动贫困户摘“穷帽”、拔“穷根”的积极性,共同致富奔小康。
忙“输血”,促“造血”,抓好精准扶贫
对于扶贫工作来说,第一难关就是识别关。在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低保户动态调整工作中,孟海全严格按照摸底、对比、评选、公示等“九步法”要求,做到应纳尽纳,应保必保。“只有把事情公开化,把问题公平化,把好事公正化,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而不是怕摊上麻烦事,百姓才能真信你。”在识别和评选过程中,孟海全婉言拒绝了村民的“好意”邀请和答谢,不厌其烦地给那些“争抢”贫困户做思想工作,赢得了村民的理解与支持。
产业扶持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南沟村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子,耕地多为山坡地,主要种植玉米、高梁等。孟海全积极动员村里的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的种植结构,协调政策与资金,扶持其圈养基础母驴、母牛,并多次邀请旗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入村进行牲畜防疫。尝试发展庭院经济,引导贫困户栽植果树,养殖鸡、鹅、兔子、蜜蜂等,增加经济收入。
抓乡风,治愚昧,共奔小康之路
治贫先治愚。孟海泉与工作队员们积极倡导“智志”双扶、移风易俗,带头在村里组建了文艺队伍,编排脱贫攻坚小品、快板等文艺节目,与乌兰牧骑队员同台表演;带头绘制扶贫宣传画、编排宣传标语,通过微信、短信等形式,宣传脱贫攻坚政策,营造了“争当贫困户可耻”“自力更生脱贫光荣”“不赡养老人违法”的浓厚氛围。
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孟海全组织选树表彰“身边好人”“好公婆”“好媳妇”“致富能手”“最美庭院”等先进典型,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转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坚定贫困群众脱贫信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浓厚氛围。
“在我眼里,南沟村处处都是美景!”孟海全骄傲地说,这美景映照出他为民的情怀,从身入到心入,从实干到苦干,淳朴又坚定。(闫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