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洮源度假新村推出自行车游览项目,2017年,洮源度假新村共带动32个创业就业扶贫岗位,每户增收4万元左右。 记者 高丽 摄
在白狼镇这片充满自然气息的神奇土地上,孕育着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树皮画。树皮画就是利用树皮具有的天然形态、不同颜色与纹理,经创意巧妙组合粘贴出的半浮雕式图画。
传统意义上的毛笔书画早已家喻户晓,树皮画却鲜有人知,而作为树皮画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李艳红就是在其姑姑李淑英(树皮画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的熏陶下深深地爱上了这种来自大自然的艺术表达形式。
近日,记者一行走进李艳红的工作室,此时的李艳红正和另外两名手艺人埋头作画,对于我们的到来,李艳红因过于专注而全然不知,只见她目不转睛地盯着树皮的边角用刻刀仔细修饰,片刻间一只大公鸡在李淑英的手中初见端倪。
“树皮画的创作并不是简单的靠几个树皮就能做成的,看似粗糙实则需要非常细致的‘做工’。树皮画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细心、耐心以及恒心。”闲谈中,李艳红告诉记者,“首先要对树皮进行筛检,尤其是树皮的纹理,自然又好看的极其适合树皮画的创作。其次,就是需要一个好的底板,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大大减少了制作的环节,并且能节省时间。最后进行的是粘胶,胶水选用的是木工用的白胶,这种胶水既能在树皮刚粘上时可随意移动,又能保证树皮在后期不会轻易掉落。”
而作为白狼镇一大特色的桦树皮画,李艳红在制作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她对记者说:“白桦树皮纤维细密、纵横无痕、薄层如纸,是一种特有的工艺品原材料,通过精细的剪贴技术可以制作成精美树皮壁画,而且永不褪色,适合收藏,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
将一片片树皮变得栩栩如生并非易事,但这并没有阻止李艳红在树皮画的传承之路上如日中天。李艳红自幼喜爱绘画,在姑姑李淑英的熏陶下,高中毕业后,李艳红便跟随李淑英学习树皮画。经过二十来年的苦心琢磨,她的树皮画制作技艺日益精湛,一步步由树皮画爱好者成长为如今扛起非遗传承大旗的树皮画工艺传承人。在兴安盟复建30周年来临之际,李淑英与李艳红为兴安盟公署所创作的那幅长7.16米、高3.6米的桦树皮画作品《桦林秋韵》,至今仍珍藏在盟公署大楼内。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人人有责,绝不能让老祖宗的技艺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李艳红对记者说,为了把树皮画工艺从几近失传的边缘重焕生机。2017年,李艳红工作室开展了树皮画人才培养互动培训项目,定期定点派出专业树皮画制作人员开展培训和讲座,来吸引相当数量的树皮画创作人才。通过制作树皮画,这些手艺人不仅学习到了树皮画工艺,同时也获得了一笔不小的经济收入,进一步将树皮画这一白狼镇特有的林俗艺术文化发扬光大。
不过,除了人才急缺外,封山育林后禁止砍伐,原材料受限,也给树皮画创作上带来了一定难度。
但这一状况也发生了改变,李艳红跟记者说道:“目前,我们是到大山里去寻找倒木和朽木的树皮,或者是到当地百姓家里去收购他们积攒下来的树皮,这样既能解决原材料短缺的问题,同时也能保护我们的生态坏境。”
就下一步打算,李艳红对记者说:“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坚持创作树皮画,同时提高自身技艺和艺术内涵,并向更多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传授树皮画技巧,让他们领略树皮画带来的独特魅力。(朱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