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窗明几净的新房,一户户全家老小的欢声笑语,一阵阵清朗响亮的读书声诉说着贫困学子圆梦的喜悦,一股股甘甜清凉的自来水滋润了千家万户的心田,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马路叩开了曾经紧锁的发展之门……
说起这些变化,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柳村的老百姓众口一词:“这多亏村里来了个霍书记啊!”
身子俯得越低,越能听到大地的回响
“怎样才能当好驻村‘第一书记’?”这是霍连成得知松山区委选派他到柳村任职后最先思索的问题。到柳村任职前霍连成认真学习研究了中央、自治区各级党委有关第一书记的要求。到村后,霍连成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村情民意,他与村“两委”、工作队成员和村干部户户上门、人人见面,访贫问苦,深入了解村民生活现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交流、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摸底调查,具体掌握每个家庭的成员信息、发展意愿和收入构成等情况,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家底”摸清了,但严峻的现实却让霍连成吃不香、睡不宁。柳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农民经济收入单一,加之没有水浇地,大部分村民只能“望天收”,此外群众文化程度低、观念落后、安贫守旧,脱贫致富的愿望不高……这一切都让霍连成举步维艰。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难倒霍连成,接受驻村任务时的那个想法反而越来越坚定:“正是因为困难,组织上才派我来到这里。就是扒掉一层皮,我也要兑现带领全村百姓脱贫致富的誓言!”
建强支部,筑牢堡垒,让民心凝聚起来
2015年,初任柳村“第一书记”的霍连成在村“两委”会上提出,要想抓好脱贫攻坚、走上富裕之路,建强支部是核心、建优“两委”班子是基础、凝聚民心是关键。
看到村里党员组织活动不规范、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好,霍连成组织健全完善了柳村党务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党员“三会一课”等10余项制度,使党在基层的力量进一步巩固。同时,全面落实村级后备干部“4341”工作法,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民主推荐、设岗培养、跟踪培养、动态管理和梯次使用制度,使村干部人才在选拔、培养、任用有章可循的同时更加科学、全面,为建设高能、高效的干部队伍提供了保障。
民心齐,泰山移。在抓好支部建设的同时,霍连成将凝聚民心、转变发展观念、增强发展信心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村“两委”和党员深入讨论后,结合实际开展了党员义务劳动日、党员承诺践诺、党员结对贫困户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村民对党支部、党员的认同感,使他们对脱贫致富有了更大的信心。
夯实基础,优化产业,让脱贫不落一人
良好的群众基础打下了,怎么让百姓脱贫致富成了霍连成时刻琢磨的问题。对柳村留守人员多是老幼病残和育龄妇女,没文化、没技能,只能等着政府“输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优势特色产业缺乏这些短板,霍连成记在心里、忙在行动里。
为了解决村民出行难、农资运输难、农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霍连成同城子乡党委协调上级部门,修成村级公路和旅游专线14.8公里。道路畅通后,霍连成又将工作重点随即转移到村民的住房、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他积极向乡镇、区直部门和企业争取资金、项目和人才的帮扶,建设便民连锁超市和文化活动广场各一处,完成了19户村民的危房改造工程,绿化植树2000余株,为两个村民组打配机电井4眼,将一直“望天收”的旱地变为稳产、高产的水浇地。
修路兴业拔穷根,霍连成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不忘产业脱贫、产业兴村的重任。在他的指导帮助下,柳村成立了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和贫困户发展旱地覆膜、果树套种和规模化养殖。2017年,累计发展养殖生猪、肉牛羊等牲畜372头,旱地覆膜1894亩。与此同时,依托盔甲山—香山—大乌梁苏生态旅游线路,积极引进香山地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与当地百姓开展合作,鼓励村民参与旅游线路建设,发展大棚种植、生态园、农家乐等项目。截至目前,柳村已完成脱贫100户265人,预计2018年末将全部实现脱贫。
脚沾泥土,心连群众。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工程成为霍连成这位“第一书记”驻村以来,柳村村民最津津乐道的喜事。他解开了老百姓的心结,赢得了群众的信任。(通讯员 姜厚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