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亘在我国最北方的大兴安岭,森林茂密、资源丰富,它用富饶和美丽滋养着大山深处的人们。在这一片大山环绕的小山沟里,有一个小给水所——牛汾台给水所,为通过牛汾台的唯一一列客车上水。这个小小的给水所就是二十二年来不离不弃照顾老人的魏树林最初工作的地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魏树林为了照顾父母来到了阿尔山市五岔沟镇的牛汾台村。1986年,因表现突出担任牛汾台给水所工长。
1987年,魏树林与董玉芬喜结连理。人生的路总有沟沟坎坎,正在魏树林意气风发地走上奋进之路的时候,1995年他迎来人生中的第一次考验。那年他被查出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当他正拄着双拐在小院里散步时,突闻母亲在家中晕倒的消息,魏树林与弟弟连夜将母亲送往了伊尔施医院抢救。
经过几天几夜抢救,母亲终于醒过来了,但失去了自理能力和语言能力。魏树林母亲得病之前,父母一直独立生活,但是当时的状况必须得有人护理。在医院里,兄妹几个人商量着父母的问题,魏树林这个时候站起来说:“父母养大了我们,不能没人照料,你们离家远,就交给我吧。”
魏树林母亲出院以后,魏树林将父母一起接到家中那个不到40平方米的铁路住宅内。
每天天不亮,魏树林就起床先将有营养的几样食材打碎、煮好。晨起第一缕阳光照进屋内,魏树林就将一碗热气腾腾的营养餐端到母亲的床前,耐心地给母亲喂饭,一顿饭一喂就是半个多小时。夜晚,每隔两到三个小时就要为母亲翻身、按摩,并随时观察大小便、撤换尿布、换便盆等,一夜他也不知道要起来多少回。
1999年深冬,魏树林的母亲又一次出现了危重症状,魏树林带着母亲从村里出发,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终于赶到伊尔施医院。每当想起在车上颠簸时用生命与时间赛跑的母亲,他就心如刀割,从那时起他下定了决心要为父母换一个就医条件好的地方。2001年,魏树林卖掉原来的房子,负债4万多元到乌兰浩特市铁路小区买了房子。
时光荏苒,岁月的年轮不经意地在他的额头留下深深的烙印。
来自工作和家庭的重压,精神的高度紧张,让魏树林患上了脑梗。由于家里没钱,他不敢去医院治疗,只是在药店买点药来维持,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晕倒在家。经过在长春的一段时间的治疗,刚刚有所好转尚不稳定的他急着回到了家里,他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
生活的重压一再挑战着魏树林的耐力。
2009年,魏树林的岳父病故,原来照顾岳父岳母的妻弟身染重病,一时间魏树林岳母没人照料了,魏树林对妻子董玉芬说:“你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接过来我们一起养吧。”
从那天开始,这个家里又增加了一位老人。三位老人在家中,孩子在读高中。
自从1995年魏树林父母住进家里,魏树林父亲的身体状况就不稳定,经常住院,而魏树林母亲在卧床的16年间4次送医院抢救,4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岳母年事已高,心脏不好。家中常常刚从医院接回一位老人,另一位又生病住院,魏树林拖着不便的身体忙完单位忙家里,忙完家里忙医院。
2011年,魏树林的母亲去世了,这让本就病弱的父亲急火攻心,突患痴呆症,逐渐忘记了吃饭、喝水,大小便失去意识,不久就卧床不起。魏树林就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父亲,直到5年后父亲离世。
魏树林的故事同事和邻居都知道,每当大家与魏树林聊起家里的事情,魏树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里的这一切多亏了我的好媳妇。
魏树林的爱人董玉芬没有工作,魏树林接回父母的那年,他们的孩子刚刚四岁,而董玉芬也刚刚30出头,如今已经53岁了。 20多年她没穿过一件新衣服,没有任何化妆品。父母的医药费、住院费、生活费,一切仅靠魏树林每个月几百元工资维系。每逢开工资,是清了旧债借新债,家里日子过得很清苦,这么多年董玉芬从没说过一个怨字。魏树林上班,妻子就包揽下家里所有护理事务和家务。打扫室内卫生,买菜做饭,为婆婆翻身按摩,清洗身体,洗尿布洗褥子……
2006年,长春水电段白城部分并入白城房产段,魏树林生活的状况渐渐被单位了解,2009年将魏树林列为困难职工,每年公司都给予困难补助。2017年12月,魏树林被评为沈阳集团公司道德模范。
22年,从青春年少到年逾半百,魏树林和妻子用人生中最美好的华年,用瘦弱的肩膀,用执着的信念为父母撑起生命之舟,用实际行动将孝道诠释得淋漓尽致!(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