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南
内蒙古新闻网  18-11-02 11:27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回家了,很高兴。这次回家,是回最原始的老家寻根问祖,我想把许多的好东西带上,包括我多年来的梦想。经过反反复复思考掂量,最后决定除了梦想外,再带上几块家乡特色的巴林石作为礼品吧。

  时光阻隔了280多年。这次我要回去面见的亲人不但我不认识,就连我父亲的父亲、爷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记得在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就用手指着南方的高山告诉我说:我们的祖籍就在南山南那边,那是河南省武安县王家庄。我听后不解地问,那我们为什么来这里居住啊?父亲说这是你最慈善的祖奶奶的功劳,我们和南山南那边瓜是一条蔓,树是一条根。后来我长大了,总爱目视着南山南那个方向。为了加深记忆,我和户族中的几个小朋友还编了一首顺口溜:“我的老家在河南,河南有个武安县,武安县南山南,王家庄人最慈善。”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族每年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九这天下午都要请家堂。家堂是在一张厚纸的上面画着许多好看的图案,图案里有很多小格子,格子里密密麻麻地写着户族中去世人的名字。等下午太阳一落山,大人孩子都要去拜家堂,以示不忘前人。家堂悬挂在“二把火”二爷爷家的正房屋,凡是来拜家堂的人都要肃穆庄重地站在家堂前,由一位老人指挥着按辈分排列烧香磕头。等全部磕完头后,户族中有文化的长者,便看着家堂上每一个人的名字开始向年轻人讲述起我们家族的发展史。对家族史掌握最详细、讲解最清楚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我的十叔王佩朝,另一个就是我的堂兄王会卿了。据说1738年河南武安患水灾,祖爷爷和祖奶奶领着儿子和侄子,挑着一副竹筐逃荒到了河南省南阳县。后来,南阳患了蝗灾,祖爷爷和祖奶奶便随着讨饭的人流直奔了山东省济南府。不幸的是,在济南府的一个市场里,祖爷爷和祖奶奶走散了,祖奶奶苦等了一天多,也没见到祖爷爷的踪影。没办法,祖奶奶满含着泪水挑着竹筐领着孩子,一步一回头地到了如今的麒麟山脚下安家落户。

  那时居住在地窨子里的母子三人,生活饥寒交迫。每到夜半三更时,祖奶奶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抱起两个孩子看着南山南的星空说,男人孝、女人贤、兄弟和、姐妹团是我们王家流传下来的古语,你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老家在河南省武安县的王家庄,那里还有我们的房子和亲人,还有柿子树、核桃树、石榴树和花椒树呢!

  祖奶奶把话一遍遍说给儿子王庭桂,王庭桂又一遍遍把话传给了他的儿子王元臣,王元臣又一遍遍地把话传给了儿子王登甲……就这样祖奶奶的话一直传了280多年,十三代八百多口人都知道河南省武安县的王家庄是自己的发源之地、血脉之地。一个个春秋过去了,一代代王家人的思乡之梦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在我读高中的那年,曾问过一位教我们地理课的河南籍的李运昌老师,是否对武安县熟悉?李老师说武安县地处太行山隆起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的接触部,1961年就划归河北省邯郸市了,是一个矿产很丰富的工业县城,距离他家不远的。那时我就想,一定跟着李老师回老家去看看,哪怕是住上一天呢。由于思乡心切,每年的春来秋往,我都一分分一角角地攒着钱,也多次做过乘火车飞机回老家的梦,可等醒来一步也没有走出去。

  王家庄,我朝思暮想了60多年。这次我之所以要带几块石头回去给老家人,用意有两个。一是原本一个祖根一家人,离散多年了理应有个较厚重的礼品赠送。巴林石属于赤峰地区的特色产品,香港和澳门回归,官方都把它作为上等礼品赠送;二是280多年的沧桑巨变,印证着王氏家族一代代人发展的艰辛历程,一定要让我们两地亲人的亲情坚如磐石,世世代代把家训家风传承下去。

  2018年9月16日,我和夫人巴益云在邢台参加完《散文百家》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后,决定去武安市王家庄看看。专门前来邢台迎接我们回家的王艳兵、张晶晶夫妇,四十多岁,既亲切又精明。当我们赶到王家庄时,很多大人和孩子聚集在写着横幅标语的村部门口等待着,有几位长者已经驼着背白发苍苍了。我们哭着笑着,紧紧地拥抱着。在王家庄村部举行的欢迎仪式上,王家第十五代人、邯郸学院原党委书记王韩锁说:亲人来了,喜事幸事。大家的首次会见,不但体现着家的情怀,更体现着国的兴旺。第十六代人、现任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李存说,是一本《王氏家谱》在网上刊登后把我们的血脉连接上了,“善为本,孝为先,德为高,和为贵,坦荡做人,宁折不弯”的祖训让我们看到了王家人的风范。如今咱王家庄人有生活在武安县的,有在磁县水池村和邯郸市区的,但豪爽刚烈、坦诚做人的根就是一条,由这条根已经发展到21代九百多口人了。

  说起王家人的刚烈,还真蕴含着一个个故事。因为在我们村里王家户族有20多户100多口人,但不是一个家族的也有几家王姓的。一年日本人在我们村子驻扎了半个多月,山上不准砍柴,水井不准吃水。我的一个太爷爷和村上的几个外姓人气愤地把日本人的马腿打断,又偷偷地把汽车割了胎放了气。等日本人把几个人抓起来审问时,太爷爷光着膀子手一拍胸脯说,事情是我和我弟弟干的,先把他们几个放了,要杀要剐你们和我们河南王来!

  金秋时节,终于回到了南山南的老家,感到山美水美空气飘香。晚上坐在自家人的炕头上,端着酒杯仰望天空那轮明月,清楚地看到唐朝诗人李白那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句就写在月亮上,还有祖奶奶留给我们十三代人手拉着手传承下来的祖训和家风也写在月亮上;父亲常说的那句“瓜是一条蔓,树是一条根”像朵彩云在月亮下飘着……(王慧俊)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