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是林西县发放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红利的日子,在十二吐乡西山根村的互助养老院里,老人们正围着村党总支书记刘占林,签字办理领取手续。“能住上这像别墅一样的房子,还能有稳定的光伏发电收入,这在过去做梦都不敢想!”数着刚到手的600元分红款,互助院的老人魏树海喜上眉梢。
在村党总支书记刘占林的带领下,西山根村培育出大棚蔬菜和育肥牛两大扶贫产业,创新了“扶贫+养老”模式,让村民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
今年59岁的刘占林,快人快语。几个月前,他在全国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的学员论坛上,专门交流了西山根村的扶贫经验和做法。“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没有基础,仅靠输血不去造血,不去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这样的脱贫基础不会牢固!”论坛会上,刘占林用数字说话,讲村里发展设施农业的曲折经历,讲农民种菜、养牛带来的效益,讲“互助幸福院+光伏养老”扶贫模式的运行效果,他的发言很接地气,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西山根村的产业脱贫之路也有过坎坷。前几年,村里组织农民种了2600亩南瓜,可当年市场行情不好,满地的南瓜卖不出去,“希望瓜”一下变成了“窝心瓜”。产业扶贫如何抵御来自市场的风险?刘占林痛定思痛,决定要选择一个市场相对平稳、发展前景好的产业。“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脑袋!”他带着乡亲们七次到松山区参观设施农业。“同样土地,人家种大棚,每亩地租能达到900元,我们种玉米地租才100元,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刘占林意识到,必须紧盯市场,引领农民转变观念,发展高效产业。
刘占林吸取种南瓜的失败教训,发展大棚蔬菜时先从试点开始:一试市场行情,二试蔬菜立地条件,三试农民的接受程度。2016年,村里先拿出18个大棚,免费租给松山区的种植大户,让他们给村民做示范、当老师。当年村民看到了示范棚的效益后,积极性空前高涨。当时,县里出台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政策,对新建日光温室达到1000亩的每个棚奖补2.5万元。刘占林乘势在村里流转土地5000亩,建了1300个大棚,形成了一个年产值7000万元的设施农业园区。
贫困户耿国臣是大棚蔬菜的受益者。过去他因病欠下了8万元的外债,加上女儿上学,家里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6年,村里给他提供了两个免租金的大棚。耿国臣第一年种大棚番茄就纯收入6万元,当年就还清了外债。耿国臣算了一笔账:1个100延长米的大棚,能种2000棵番茄,每棵产12斤果,每斤按2元计算,1个棚的毛收入4.8万元,除去7000的成本,纯收入在4.1万元左右。“一个棚能脱贫,两个棚能致富!”今年,耿国臣一下种了5个棚,“赶上了这样好价格的年景,今年挣个20多万元不成问题!”
一个设施农业产业园,让西山根村农民有了大棚种植、土地流转和务工3种收入。现在棚区土地流转每亩价格已提高到500元,这样整个园区能给农民增加地租收入200万元。本村有400人在园区打工,月收入3000元,1年5个月的劳务收入就有600多万元。除种大棚,养肉牛也给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刘占林的带领下,全村已发展养牛大户178户,肉牛存栏1万头。今年上半年,全村出栏肉牛4000头,每头牛平均纯收入1500元,总收入也达到了600万元。今年,全村光地租、务工和养牛这三项收入就达到1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
让农民脱贫致富,还得让他们老有所养。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刘占林探索“互助幸福院+光伏养老”新模式。在西山根村互助养老院里,50户贫困户每家都分到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住房,并实现了集中供暖、供水,院里还配套建了4栋温室大棚和22亩果园,每家的屋顶上都安上装机容量为2千瓦的光伏发电板。这些屋顶上的太阳能板一年能发电10万千瓦时,总收益就能达到9.35万元,户均每年可增加收入1870元。除了太阳能发电,院民们还能从果园、大棚和公益性岗位等方面获得收入,老人们每人每年的各项收入合计能达到1万元以上。
如今,行走在西山根村互助养老院里,欧式的住宅,色彩斑斓的绿化树,让人宛如置身于城市的社区之中,互助院大门门楣上“幸福生活从幸福院开始”10个大字,也表达出刘占林和乡亲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心声。(徐永升 冯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