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第一书记陈科玄:农牧民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
内蒙古新闻网  18-11-13 16:07  【打印本页】  来源:鄂尔多斯晚报

  今年31岁的陈科玄现任杭锦旗塔然高勒管委会巴音布拉格嘎查第一书记。2015年10月,他从鄂尔多斯市煤炭局来到该嘎查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2016年担任该嘎查挂职第一书记。三年来,他融入牧区,带领农牧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积极推动嘎查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巴音布拉格嘎查建设现代化美丽新牧区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牧民盼的,就是咱们扶贫干部要干的。”这是陈科玄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三年前,陈科玄还是市煤炭局团委副书记,初到巴音布拉格嘎查担任扶贫工作队的联络员时,不少人还嘲笑他是个毛娃娃。三年过去了,陈科玄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早已适应了这里的工作。

  巴音布拉格嘎查总面积273平方公里,433户903人,少数民族人口597人。这里一直以来属于限制开发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是杭锦旗最贫困的村嘎查之一。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是制约嘎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记得刚到嘎查时,面对复杂陌生的新环境,陈科玄有点茫然,但他很快就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深入基层,当一名扶贫干部,意味着要利用身边的所有资源帮助嘎查农牧民走出贫困,迈向新生活。”陈科玄说。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融入新环境,陈科玄积极主动与嘎查“三委”成员谈心聊天,熟悉村情,同时,挨家挨户走访,与农牧民拉家常,听取民意,理清发展思路。驻村期间,他累计入户800余次,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陈科玄看来,贫困农牧民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想彻底脱贫,必须把通过产业发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作为帮扶工作的核心。”陈科玄表示。在入户走访调查中,陈科玄发现嘎查80%的农牧户都是蒙古族,世世代代都以放牧为生,牛羊就是他们的资产。“贫困户大都是因病、因学急需资金,将牛羊贱卖,断了经济发展的后路,陷入死胡同而形成的。”陈科玄说。为了帮助这些户子摆脱贫困,陈科玄同嘎查39户贫困户签订了肉羊养殖协议,协调资金为他们免费购买了8只基础母畜,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采访中,说到陈科玄,嘎查牧民闫六小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两年前,闫六小还是一个住着土坯房子,给别人放羊的“穷羊倌”。但到了去年年底,他不仅住进了窗明几净的砖混房,自己的羊群也扩展到了300多只,年毛收入达到了6万余元,彻底摆脱了贫困。“这是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感谢政府、感谢陈书记在这两年中对我不遗余力的帮助,才让我过上了现在的好生活。”言谈间,闫六小告诉记者,家里供着儿子、两个侄女上学,所以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后来,陈科玄为他协调扶贫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帮扶单位市煤炭局还在年底帮他打开了羊肉销路,去年他就卖了60多只肉羊,这样日子咋还能好不起来。

  2016年年底,巴音布拉格嘎查贫困户的肉羊出栏量达到了400余只,20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0000元,45户贫困户达到了稳定脱贫。2017年年底,嘎查贫困户肉羊出栏量更是达到了500多只,通过和企业结对销售,创造销售收入80余万元。

  “虽然成效喜人,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陈科玄心里盘算着。为了进一步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2017年,陈科玄又协调资金帮助嘎查发展起了集体经济项目——奶山羊养殖。这个项目是以“村集体+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发展运行,由村集体出场地,合作社负责项目运行,工作队保障资金,农牧户(贫困户)加盟合作养殖。该项目每年会拿出利润的30%作为扶贫基金,奖励脱贫先进,救助困难户子。截至2017年年底,合作社共养殖奶山羊200余只,配套建设有挤奶车间、储草库、奶食品加工车间,形成了鲜羊奶、羊酸奶、羊奶酪等食品为主的产业链。如今,加盟合作农户15户,其中8户是原贫困户。

  为了补齐嘎查羊奶产品销售难的短板,巩固“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的成果,今年初,陈科玄通过对接沟通与巴音孟克投资集团进行合作,并在6月初组织嘎查同巴音孟克投资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帮助嘎查培育“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当月,在该集团的帮助下,合作社羊奶产品的销售额一举达到了80000元,彻底解决了集体经济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我深知一点:农牧民盼的,就是我们扶贫干部要干的!”这是陈科玄的工作宣言,也是他一直践行的工作理念。(记者 曹谊)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