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苍翠欲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延伸,路灯整齐排列,村民种植订单蔬菜、养殖肉牛干劲十足……每每看到这一切,科右前旗俄体镇俄体村驻村队员顾德龙的心里都美滋滋的。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他已经成了村里的一份子,对这个农村的孩子来说,割舍不开的不光是扶贫工作,还有对村子深深的眷恋。
2015年10月,在盟纪委监委工作的顾德龙被派到前旗俄体镇俄体村扶贫。当时村里完全是另一番模样,多年前修的水泥路狭窄,村里夜晚一片漆黑,夏季洪水时常威胁着村沟两侧的住户,很多贫困户的房子还是危房……
面对这样的景象,顾德龙心里有所准备,他暗暗告诉自己:“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如果不能尽心竭力地做些事,就会愧对这里的老百姓!”想法是美好的,但骨感的现实却让他始料不及。驻村第一个月,在走访完全部贫困户后,顾德龙专门用微信建了一个群,一有什么好政策、好想法就在群里和大家商量。但每次他一说话,群里有个村民就反驳他,无论他说什么,都是一盆冷水浇下来,这让刚刚驻村急着和村民打成一片的顾德龙很是无奈。不过,顾德龙仍一遍遍耐心地发布着扶贫的优惠政策,尽管群里的其他贫困户们都积极响应,可那位村民不仅唱反调,甚至出言不逊,顾德龙只好将那位激起众怒的村民从群里踢了出去。删掉他后,群里消停了,可顾德龙却没有轻松,那位村民为什么会对扶贫干部有这么大敌意?这个问题在顾德龙的脑子里不停地转悠。正想着,那位村民主动加顾德龙为微信好友,聊天开场语十分噎人,但顾德龙十分客气地答复着他每一个问题,向他阐述自己建群的目的和自己帮扶俄体村致富的决心。在得知那位村民姓名后,顾德龙聊到了他家年岁已高的老人和需要照顾的孩子,这一下触碰到了这位村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后来俩人越聊越深入,直到他心悦诚服,并表示会全力支持顾德龙开展帮扶工作。
而村里第二块“难啃的骨头”是一个叫周成群的单身汉,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脾气倔强,现在居住的70平方米的住房是俄体村最破旧的石头房,今年被建设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按照危房改造政策,周成群可以建25平方米的住房,可他却坚决不干。村里和驻村工作队几次去他家宣传政策,他都拒绝了。为了能让他改善居住环境,顾德龙不厌其烦做他的思想工作,还另辟蹊径,去做周成群亲属的工作,并动员大家集资为他再建15平方米,这样一来,加上政府负责掏钱建的25平方米,周成群的住房面积为40平方米。经过不断劝说,周成群终于同意了。拆房那一天,顾德龙带领驻村工作队到周成群家帮工,周成群的姐姐非常感动,炒了几个好菜招待顾德龙和驻村工作队员,并一遍遍地说:“要不是德龙一遍遍地劝说,我弟弟在他那个破房子里不知道要住到什么时候呢,太谢谢你们了。”
在驻村帮扶的日子里,顾德龙办的实事数不胜数,路宽了,灯亮了,抗旱井出水了,小流域治理竣工了,村里孩子能在村里就近入学了……看到帮扶的俄体村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顾德龙感到很欣慰。
为破解制约俄体村发展的难题,改变村民种养思维模式和习惯,顾德龙向本单位领导多次汇报,争取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协调相关部门领导实地调研,确定了榛子林种植项目、订单蔬菜项目、肉牛养殖项目和庭院大棚种植项目。为确保每一个项目能落地并发挥效益,他又关注着项目的每一个细节。蔬菜种植户缺乏种植技术,他就联系扶贫办、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培训,并将专家请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为种植户答疑解惑;肉牛养殖场规划和管理没有现成经验,他就请求旗、镇领导组织干部去学习;榛子林该除草、浇水了,他又联系承包公司提前做好相关工作。去年,他协调的订单露地黄瓜项目每亩纯收入2000多元,见到甜头的村民积极性大增。
“用真心,动真情,使真劲,我们需要的就是像顾德龙这样的扶贫干部。”这是前旗俄体镇俄体村全体干部村民的共同心声。(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