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福星:青春汗水洒满扶贫路
内蒙古新闻网  18-11-20 10:01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工作中的詹福星。于红璇摄

  詹福星是左旗隆昌镇大庙村的脱产驻村干部。作为一名去年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新人,怎样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为困扰他的难题。驻村之初,听见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一个孩子来村里能指望你干成啥,你都没我儿子岁数大。他向村里退休的老书记请教,老书记说:“我当书记那些年,就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好。人心换人心,你拿自己这颗心和全村人换,绝对合适。”老书记的话帮助他迈出了成长路上的第一步。

用责任和恒心共建“安全屋”

  今年5月,左旗实施四类人员危房改造项目,政府补贴资金将四类人员的危房推倒重建,解决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全村有24户需要改建危房,但同意的只有4户。原来这些危房户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的对老房子有感情,有的实在没精力操持建房这么大的活儿了。

  本来政策宣传到位,多次入户发动的情况下仍然自愿放弃建房的,只要签署一份放弃承诺书作为佐证材料即可,但是詹福星想,让危房户签署放弃承诺书只是撇清了自己的责任,不能真正改变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他坚持推进,东奔西走、不厌其烦地入户劝导。多数老人的儿女不在身边,又要搬家,又得联系建筑队,还得操办工人的伙食,这是上了岁数的危房户普遍面临的困难。詹福星了解情况后,立刻展开行动,由村里联系施工队,并帮助村民拟定施工合同,从用工用料到平时的伙食安排等,从始至终以不用老人参与任何劳动为原则,最大限度保障危房户利益。最后24户危房户,除三户老人搬进子女的安全住房外,其余全部顺利实施危改,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用爱心和奉献凝聚“众人心”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农村最明显的就是在校生的教育问题,一方面家长文化水平有限,自己教不了,另一方面补习费用也不便宜,一般家庭承担不起,大人着急,孩子更着急。詹福星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义务为村里上学的孩子辅导功课。平时需要入户宣传的某些扶贫政策,在家长接送孩子时他都可以以辅导老师的身份进行讲解,家长们看到他尽心尽力给孩子辅导,说的又是些推心置腹的实话,村民比穷不比富的心理慢慢有了很大转变,许多村民通过引导都走上了自强自立的致富之路。

  自从开始给学生补课,詹福星就压缩了假期,每月驻村时间都在27天以上,每逢周末,都有一群孩子在等他,每当听见孩子们亲切地喊他“詹老师”时,他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用理解和信任提高“精准度”

  今年4月底,在上级政策引导下村里开展大排查整治行动。在走访过程中,詹福星发现某些已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为了能够继续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刻意隐瞒自己的家庭收入。面对这种情况,詹福星心平气和地与群众交流,换位思考,体谅他们年复一年的艰辛。所以,部分村民们越是不配合工作,他越是对他们关心照顾。从春种时就多次入户询问种子、化肥方面有没有困难,并积极帮助申请小额信贷,缓解暂时的经济压力,把各项惠民政策仔仔细细地给他们讲清楚。就这样,詹福星和这些不配合工作的农户最先成了朋友,他们也痛痛快快地退出了贫困户行列。詹福星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在脱贫与民心之间建起一座真情的桥梁,就一定能让思路通、政策通、民心通。(记者 于红璇)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