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年薪40万元的工作机遇,响应中组部的号召到乡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一个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干部、博士研究生选择扎根基层,帮助村民实现致富梦想?
笔者遇见张骅的那天,他正在和科右前旗科尔沁镇远新村村民崔建凤一起在试验田里查看苗情。行走在玉米地里,玉米叶子发出的“唰唰”声响,让人感受到土地里升腾出的无限生机。“这地里的东西不愁卖,就怕咱种不好,北京来的种子稀罕着呢!今年,一亩地纯收入能达到2000元。”崔建凤指着试验田里种植的有机黑玉米、白玉米和黄玉米,掩饰不住满脸的笑容。
路过的村民热情地与张骅打招呼,有的村民还直接跟着来到了试验田。“咱们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不简单,平常看着不起眼儿的‘黑天天’都要贴上logo,走进北京城里的市场啦!”崔建凤笑着说。站在一旁的村民怕笔者听不懂,连忙解释说:“就是通过网络把咱村的土特产卖到北京。”
初到村里时,情形可不是这样的。到岗的第一天,张骅就迎来国家扶贫检查、补充建档立卡户档案信息、资产收益式分红发放等工作,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白天,他按要求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晚上,一个人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恶补各种扶贫政策,结合贫困户致贫原因探索解决方案,每天工作12个小时成为常态。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先后走访贫困户49户、党员户23户、种养殖大户6户,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了远新村的基本情况。
从《科尔沁镇远新村2018年—2021年产业发展规划》中,笔者感觉到了张骅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坚定信心。在该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发展以“颜色农业”为主导的有机农业产业链,重点打造“野果进城”高附加值农作物加工产业,建设农林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中心。
如何才能更好地烧起脱贫“第一把火”?“成立远新农业种植合作社,让村民依托合作社抱团取暖,发展特色产业。”向来果断利落的张骅坚定地迈出第一步,走访种植大户,讲解国家扶持政策和合作社发展前景。
“村民们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算提供优质种子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提到土地流转的事,村民们的态度让张骅记忆犹新。再到村民家做工作时,张骅从村民们每一句牢骚话的背后寻找隐藏着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于张骅的努力,村民们看在眼里,并报之以信任,成立合作社的事迎刃而解。与合作社组建同步进行的是解决种什么的问题,张骅走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电函浙江农科院、湖北农科院等单位,从全国搜集了7种黑糯玉米种子、2种富硒黑小米种子、1种黑豆种子、1种黑芸豆种子。目前,这些种子已经播种在流转过来的土地中。张骅还决定培育远新村自己的品牌,制作远新村自己的logo,通过网络平台将村民的土特产卖到北京、上海等地。
小山村开始变样了。村民惊喜地发现,这些远道而来的优质种子已经发芽生根……产品在“超市发”、北京高校超市体系上架销售也摆上了日程,脱贫致富的路正越走越宽……(时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