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唱歌就是个爱好,没想到有一天还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扬作出贡献,这对我们的下一辈来说很重要,可以言传身教地给他们灌输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曾在“阿云嘎杯”民族民间才艺赛中获奖的牧民察格德尔斯仁说。
“阿云嘎杯”民族民间才艺赛,在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号称“牧民的星光大道”,深受农牧民大赞。
你唱歌、我演奏,你传承、我传播,你致富、我创业……这种心手相连的“抱团”发展,惠泽了多少人?又启迪了多少人?
当苍茫辽阔的草原,冲破历史的烟云,奔跑在新时代的阳光大道上,对新型农牧区生活的无限向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丈量,都成为广大农牧民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
在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的布拉格草原,阿勒台文化产业协会让这种力量更加激荡,让前行的脚步更加铿锵。
成立于2012年的阿勒台文化产业协会,旨在让草原深处的文艺“草根”们合抱成木。目前,下设原生态艺术、民间手工艺、传统餐饮、民族服装首饰、牧民文化传媒、非遗文化保护等六个团队,会员达54人。协会成员全部来自于周边的农牧民,他们出生在牧民家庭,跟随父母或民间艺人,学习鄂尔多斯长短调民歌唱法,演奏各种民族乐器,一切活动经费都是自掏腰包……在这看似“无用”显性成本的背后,却是不断延长的链条式的隐性产出。
阿勒台文化产业协会依托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通过优秀民族文化项目吸引、嘎查活动阵地积聚、文化能人传帮带、群众积极参与,全方位挖掘乡土文化潜能,组织带领民间、乡土文化艺术爱好者,从事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等文化产业活动。基本构建起了集图书、文献、报刊、音像资料采编,民间艺术采集、表演,民族民间手工艺加工制作,传统特色饮食文化与民族服装首饰文化研究、发展,民俗礼仪文化活动服务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为一体、“一会多部”协会化管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协会先后收集、传承和翻唱了20多首原生态民歌,用民间原始表演形态,和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形式,在鄂前旗及周边地区共演出130多场次,获得诸多项荣誉和奖励,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赞誉。符合群众“口味”的一场场精彩演出,激发了更多农牧民的表演欲望。
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阿勒台文化产业协会搭建了一个百姓舞台——“阿云嘎杯”民族民间才艺赛,让所有想展示才艺的人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并进行奖励。目前已经进行了三轮三年的周赛、月赛、年度总决赛环节,吸引了1000余名农牧民参赛,观看群众达3万余人。广大农牧民通过舞蹈、歌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一道全民参与的独特文化风景线,塑造起鄂托克前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因文化而生、因百姓而兴,这恰是新时代农牧区振兴的内在原动力。
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让传统文化资源成为农牧民的“钱袋子”,这是阿勒台文化产业协会成立的本意之一。
为了探索一条靠文化繁荣产业、以产业传播文化的可持续之路,协会每年都会举办马文化传承展示、“奥特日”骆驼游牧文化展示活动和骆驼祭祀文化节,不仅在视觉上为观众带来了传统马文化和大型赛驼表演的饕餮盛宴,还开拓出了农牧民的增收致富新路子:马匹从最初的148匹发展到300多匹,马具和马奶给农牧民创造经济收入400万元,为70多名农牧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使熹里驼这种荒漠地区特有的畜种资源得到繁育,数量由1991年仅剩43峰发展到386峰。制作骆驼绒被、棉袄、棉裤等给农牧民带来经济收入50多万元,就业16人。在协会的带动下,布拉格地区的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一样颇受人们的青睐,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丰厚的收入:每年卖服装、头饰销售收入高达200多万元,有18人实现就业;每年手工艺品销售收入有100多万元,手工艺品制作带头人有22人,带动200多人从事手工艺品制作。“以前待在家里没事干,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光卖手工艺品每年能收入个两三万元,比出去给人打工强多了,关键还能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手工活儿传承下去。”手工艺品制作带头人召日格图说。“我们还可以通过这种开发式传承和活态化保护,对这些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和补救,并找到与现代生活元素的契合点,为非遗文化项目实现产业化突破性发展探求更多的可能性。”阿勒台文化产业协会负责人劳布桑接过话茬说。
基于草原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参照新时代文化的指引,阿勒台文化产业协会使农牧民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群众成为舞台主角,推动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目标,渐行渐近。
从更宏大的视野俯瞰这片草原,阿勒台文化产业协会像是一根无形的纽带,“链接”起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等多元发展指向,而由文化衍生出的多重积极意象,正在成为这片古老草原最美的新“钱路”。(胡凤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