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架子,很朴实,看得起我们农民,我们都很喜欢她。”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速机沟村村民韩润成伸出大拇指说。
“她工作有思路、有想法,给我们村注入了生机。”沙圪堵镇速机沟村村主任李二福这样评价道。
“自从来到我们村后,她晒黑了,瘦了,不爱打扮了,看起来活像一个村姑。”沙圪堵镇速机沟村党支部副书记葛存喜笑着调侃道。
她就是刘兰,是一名80后女干部,担任沙圪堵镇速机沟村第一书记。
记者初次见到刘兰时,她正在和村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围着火炉一起畅谈精准脱贫、共谋致富良策。干瘦的身材、朴素的衣着、说起话来会笑的眼睛……这是第一书记刘兰给人的印象。
今年6月,刘兰第一次踏上速机沟村的土地,虽然提前早早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这个贫困村的情况还是让她心头一沉,速机沟村总面积73.6平方公里,辖6个农业社,户籍人口981人,有100余户常住户,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该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占到常住人口60%,严重缺乏劳动力。村民致富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刘兰心里倍感压力。“咋派这个年轻女娃娃来,她能吃下村里的这些苦了?”不少村民暗地里也质疑刘兰的能力。这让初来乍到的刘兰意识到,村民对“第一书记”的工作还是存有顾虑,不够信任,“事在人为,要改变村民看法,先改变自己做法”。她迅速调整工作思路,穿上布鞋便装,戴上草帽,拿上笔记本,走着瞧村情,坐下拉家常,蹲下长驻守,羊肠小道、农户庭院、田间地垄、农家板凳上都有刘兰的身影,晚上,刘兰还到村民家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将党的好声音告诉给群众听,这让她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忙碌与充实。
在了解了该村基本情况后,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刘兰多次与村委班子讨论研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一起算收支账,与帮扶企业和帮扶单位对接帮扶资金和发展项目等事宜,最终决定发展养殖业,并制定了村集体经济三年发展规划。刘兰预备在村里新建一个村集体养殖大棚,组建养羊、养牛等专业合作社,目前,该项目正在紧张筹备中。
刘兰把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渴盼挂在心上,在贫困户“怎么帮”的问题上,刘兰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按照每个贫困户“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开好了扶贫“药方子”,通过引进羊、发放鸡苗、猪仔、盖羊圈、建猪舍、找工作、销售农副产品等帮扶措施,让贫困户渐渐看到了脱贫希望,仅仅半年时间,全村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掉了“穷帽子”。
70多岁的贫困户杨玉山的妻子瘫痪在床,常年需要看病吃药,看病花费巨大,致使家庭经济更加拮据。刘兰帮助他养殖了山羊并帮助销售。从那以后,刘兰成了村里农副产品销售“代言人”,逢人就推销速机沟村的农副产品。“刘书记就像我们的亲闺女一样,凡事都操心费力,她经常帮助我们销售农产品,村民得了实惠,也提高了我们村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双丰收。我们大家打心底由衷地感谢她。”性格内向的杨玉山感动地说。
翻开刘兰的驻村日记本,朴实简单的记录让人印象深刻。刘兰把贫困户的贫困程度纪录在驻村日记本里,包括每户村民的家庭情况,每个受访群众的心声和发展诉求,每家多少人、靠什么收入、经济条件如何、有什么产业、需要解决哪些困难……
“这几天,对村里部分贫困人群进行了走访,他们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意外致贫,看到他们生活,我决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9月24日中秋节,我带着慰问品看望了村里的贫困户老人,离别时,他们紧紧握着我的手,很温暖,突然我想家了……”
“10月2日,村民普遍反映,希望能帮助他们销售一部分农产品,我决定做个‘销售员’……”
干就要干在实处,帮就要帮在群众的心坎上,用刘兰的话说,这本日记很厚、很沉,凝聚着村民的心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深入基层,扎实开展群访遍访,深入了解村情民意,才能感受到农民的辛苦,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期所盼,驻村帮扶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采访时,刘兰这样定义基层帮扶工作。
在刘兰驻村的半年时间里,她先后协调开展了中秋节、重阳节送温暖结对帮扶慰问活动,为村民发放慰问金2.8万元;帮助2名残疾家庭大学新生申请了泛海助学补助;组织准格尔旗中蒙医院眼科专家在村里开展眼科义诊活动;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4万元……现在,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村口巷尾,村民们见到刘书记总是热情邀请她到自己家里坐一坐、喝杯水,家里逢杀猪宰羊总想着邀请她来家里吃顿饭,刘兰俨然已经成了速机沟村人。(贾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