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对老家春天的记忆,除了暖风拂面、桃红柳绿外,还有就是每每想起、总会让我的内心倍感温馨的母鸡带雏景象。
如今的小鸡,基本上都是在养鸡场用烘箱孵化的,因为数量大,成功率高,所以小鸡的价格也便宜。而过去农村用母鸡孵小鸡,因过于费时费事且成功率低,早已不为养鸡户采用。现在农村人想喂几只鸡,就等上门卖鸡苗的买上几个,简单、省事!但可怜的母鸡不再有施舍母爱、哺育孩子的权利,小鸡也不再有享受母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在儿时的记忆里,看鸡妈妈孵鸡和带几十只小鸡自由觅食是一件很温馨且充满期待的事情。
回想母鸡做妈妈的场景。当风儿吹在身上不再刺骨,有了丝丝暖意,春就唤醒了沉睡了一冬的生命,鸡群里陆陆续续地就有母鸡产生想当妈妈的强烈冲动,她们将自己的羽毛蓬松开来,发出了只有想当妈妈时才会发出的“咕——咕”的怪怪叫声,且整天四平八稳地趴在鸡窝或蛋窑里,恋恋不舍地搂着几颗蛋不肯离开,似乎连吃食、饮水也忘了。每当出现这种情况,人们便称这只鸡“落窝了”。主人就会在家里找一个温暖安静的角落,用一个直径50公分左右的柳条小筐,下面铺上柔软的麦滑子,再绑扎一缕胡麻秸做围堰,鸡妈妈“坐月子”的窝就做成了,然后挑选二十个左右受精蛋放在窝底就行了。所谓受精蛋就是公鸡与母鸡交配后产的蛋。过去农家几乎每户都有一只公鸡,一来叫鸣报晓,二来孵鸡做种,三是引鸡群觅食。
鸡窝做好,放上经过挑选的受精蛋,然后把母鸡放进去,嘴跟前放一个水碗,一个小食盆。大部分母鸡都能忠实地履行做妈妈的职责,一旦“竞聘上岗”,就像个怀孕的母亲,百般呵护腹中的胎儿。整天卧在那儿一动不动,身上某个部位痒痒,就弯回脖颈用嘴啄几下。到了十几天,身下的温度达到三十八九度,浑身燥热,这时就张开大嘴,不住地呼吸喘气,不时从水碗里吸几口冷水,用以解渴降温。两个爪子不住地翻动下面的蛋卵,保证胎儿在37℃——39℃的适宜温度范围内。翻动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伤着某个“孩子”或关照不到。
从鸡蛋进窝到小鸡出壳,大概需要三周时间。这段时间里,母鸡除了每天由主人捉出院外拉屎排泄外,其余所有的时间都会安静地趴在窝里的鸡蛋上。孵蛋的母鸡对自己的孩子百般呵护,平日里非常温顺的母鸡,一旦承担繁育后代的使命,便非常敬业,护子的警惕性很高且很凶猛。若有生人或别的动物靠近鸡窝,母鸡就会本能地伸长脖子,鸡冠发红,鸡毛抖擞,怒目圆睁,张开嘴大叫一声,“哦——”,向嫌疑入侵者发出严厉的警告声,甚至会冲上前去将对方啄得落荒而逃。主人想查看鸡蛋的孵化情况,也只能是趁母鸡出窝拉屎的二三分钟“偷偷”而为。
整个孵化过程,主人一般要进行一、二次照蛋。所谓照蛋,就是在强光下透过蛋壳看里面胚胎的发育状况,及时将没受精或者胚胎已经死亡的坏蛋剔除。照蛋技术比较简单,几乎人人都会。技术好的只要将鸡蛋半握在手里,对着光看一下有没有血丝就知道了,有血丝的是受精蛋,能孵出小鸡,没血丝的不能孵出,必须尽快处理掉,否则过几天就会成为臭蛋。在整个孵蛋过程中最后一次照蛋,就能看出鸡蛋里有了一团黑黑的还在动的小生命。也有最初选蛋时,照一次,中间孵化过程不照的。
孵化期间,期待新生命的破壳而出,是家里女主人及孩子们最感兴趣、最关注的事情。女主人往往在给母鸡舔食、加水时顺便瞟上一眼,而孩子们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冲到孵鸡的筐子旁边,看看有没什么变化。孵化越到最后,孩子蹲在窝边的时间就越长,期盼着能看到第一只小鸡破壳的瞬间。而这第一个小生命似乎总喜欢跟孩子玩捉迷藏,大多的时候都是在孩子晚上睡觉时或上学时破壳。当孩子听到小鸡悦耳的啾啾声,看到那团黄黄的小绒球时,没看到第一个小鸡破壳的遗憾早已被兴奋所替代。接二连三地,母鸡身下的鸡蛋都开始有了动静,有的蛋已被里面的小鸡啄开了口子,有的蛋里的小鸡已将脑袋伸了出来,兴致勃勃地像是窥视外面的精彩世界。而此时,家里所有的人都充满了期待,大人们除跟孩子一样对小鸡的出壳感兴趣外,更关心的,应该还是最后能出壳成活多少只小鸡、有几个鸡蛋最后没能孵出小鸡成为臭蛋。因为小鸡的多少事关未来一两年一家的生活。
过去,庄户人一年见不到现钱,家家户户都得开个鸡屁股银行,用以维持一家的油盐酱醋开销。有时候,家里吃饭,急着要点醋,而手头没一分现钱,家里也没存一颗鸡蛋,就打发孩子拿鸡蛋去供销社倒上半斤醋。孩子一只手提个空瓶子,眼睛瞅着蛋窑里正在憋着一身气力产蛋的母鸡,焦急地等待这颗蛋的降生,待到母鸡产蛋完成,发出“呱蛋呱呱——呱蛋呱呱”轻松、快乐、高亢的叫声,就赶紧取上这颗热乎乎的鸡蛋,急匆匆向供销社跑去。
庄户人孵鸡,一般隔年孵一次,遇到鸡瘟的年份,就得连年孵。孵鸡开始,一家人特别是孩子们都热切地期待小鸡出壳,每天算计着母鸡“坐月子”的天数。当某个蛋开始轻轻晃动时,就能听到蛋里传出的小鸡啄蛋壳的声音。突然地,就会在这个蛋壳上的某个地方看到一个三角形的小口子,口子在慢慢变大,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小鸡很嫩的尖尖小嘴。随着小鸡的继续努力,整个脑袋都出来了。这时,小鸡就放弃了用嘴啄蛋壳,改用身子试图拼命将蛋壳挣开,此时的鸡蛋就会更加剧烈的晃动着,没多久小鸡就已经筋疲力尽了,短暂的休息后,这种挣扎还会继续,看着小鸡艰难的样子,真想伸手过去帮它将裹住身体的蛋壳剥开。但之前大人早已经提醒过,不能帮它剥,你帮它剥开了就会导致它的死亡,对大人的忠告有些怀疑,但也不敢贸然尝试。
如今想来,在动物的世界里本就有生存法则,你自认为善意的帮助往往会导致它的灭亡,如同揠苗助长。生命本就是个经历痛苦和挣扎,甜蜜和欢笑的过程,缺了哪一样,都会让生命失去应有的色彩,甚至失去继续存在下去的意义。
在小鸡的不停挣扎下,蛋壳终于彻底裂开了,浑身湿漉漉的小生命似乎已用尽了所有的力气,软软地躺在鸡窝里,想挣扎着站起来却不能成功。此刻,她最需要的是钻入母亲腹下,去享受母亲的温暖,这种温暖可以帮她烘干身子,还可以让她获取能量。等小鸡再次从母亲腹下钻出来时,已变成了一个浑身长着浅黄色绒毛特别招人喜欢的小可爱了。此时的“小东西”步履轻盈,叫声清脆,睁大清亮的小眼,站在那儿歪着头看你的样子,让人充满怜爱。若不是怕母鸡啄手,真想将小鸡捧在手上,贴到脸上,轻轻呵护,细细端详。
刚孵出的小鸡怕冷,为了给小生命保暖,主人总是临时把他们装在一个小箱子里,放在炕头上,上面再搭件薄衣服。尽管这样,里面的小鸡还是紧紧地挤在一起,报团取暖。
当小鸡都出齐了后,就把小鸡从箱子里放出来,交给她的慈母管理了。本来比较冷清的庭院因着她们的出现,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放学后,孩子们总喜欢在院子里,跟小伙伴看母鸡带一群活泼乱动小鸡自由觅食的情景。平日里“闯头砍脑”的小男孩突然就变得安静了,走路也小心翼翼、蹑手蹑脚起来,生怕自己的莽撞不小心会踩着这些满地乱跑的小家伙们。从家里出进关门的时候,也异常谨慎,生怕把小鸡夹在门缝里。
做母亲的母鸡更是百般呵护自己的一群可爱的孩子,如果有猫或者狗靠近小鸡们,或者天上有老鹰盘旋时,母鸡就会迅速俯下身来,嘴里发出急促的咕咕声,于是无论是正在觅食还是在晒太阳打盹的小鸡们,听到妈妈发出的警报声,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跑向妈妈,并迅速钻到妈妈羽翼下避难。
院子里的空气骤然紧张,刚才还满院子的热闹,眨眼间就消失了。
此时的母鸡还会警惕地盯着闯入者,嘴里则会发出尖锐的叫声,以示警告,如果闯入者依然向他们逼近,母鸡就会奋不顾身地用嘴和爪子去攻击他们,直至闯入者落荒而逃。这个情景不免让人感慨,生命的繁衍断不可缺少的就是母爱的力量!
当警报解除后,小家伙们就会从母鸡的羽毛下面探出黄黄的、圆圆的、可爱的小脑袋,四处张望。当确定危险已经远离后,才会从母鸡肚子和翅膀下面钻出来,继续着刚才的活动。于是庭院里就再一次充满了活力和悦耳的啾啾声。
吃饱了,玩累了,该休息了。母鸡就会找一块干净、温暖、略带潮湿的沙土地趴下扑腾,小鸡们也都陆续钻到母鸡肚子下面,在这个温暖且安全的地方,闭着小眼美美地睡去了。但,总会有一两只调皮的小家伙精力充沛,她们会想方设法爬到母亲的背上闹腾,母鸡也不以为意,任他们在身上折腾,只有当小鸡用嘴啄疼了母鸡的脸时,母鸡才会避让一下,对孩子的宽厚和仁慈或许是大多数母亲的天性吧。
鸡妈妈真伟大,小鸡真可爱,大自然真温馨。
退休后,真想回村再让老母鸡孵化并领养一群可爱的小鸡。(刘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