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付应亮的一天
内蒙古新闻网  18-12-29 16:46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每天一大早,商都县三大顷乡田家卜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县政法委办公室主任、综治办副主任付应亮,着急忙慌地简单洗漱一下,便开始了新的一天。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环境卫生整治、贫困户冬闲时节的学习和种养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常规性工作排得满满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了解实情可不敢瞎折腾。”付应亮对这个村的情况,现在是如数家珍,闭着眼睛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田家卜村有村民小组9个,户籍人口1083户2733人,常住户375户728人,居住分散,60岁以上年老体弱的村民居多……

  今天的事儿也不少,咋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办最多的事情?付应亮的脑海里开始谋划一天的工作,他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

  天气越来越冷了,今年危房改造的贫困户王和、五保户张万英搬进新房没有?家里冷不冷?贫困户杨支山老伴儿的医疗费还没报销……村民的大事小情都得一件一件去落实。他说张家长李家短,鸡毛蒜皮的事儿也得管,谁让咱是小小的“父母官”?

  付应亮一边赶路一边思谋,驱车20分钟来到王二所村王和家。老两口热情地招呼他,拉着付应亮坐到炕头上,然后端上早点——油烙饼鸡蛋汤……看着他们满脸幸福的样子,听着他们爽朗的说笑声,付应亮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肚。

  “点菜单”补贴咋还没打到卡上?几个村民一吆喝来到村委会要说法。付应亮刚回村委会,他们就七嘴八舌地诉起苦来。“先别急,大爷您慢慢说。”问明情况后,付应亮脚不沾地往返乡政府30公里,协调乡财政所及时修复电脑故障,核对好信息,不一会儿就把款打到了卡上。

  村民们满心欢喜,眼看中午过了,硬要拉着付应亮到家里吃饭,他借口忙婉言谢绝,自己却回到村委会泡了一桶方便面。因为他还要赶在县城乡服务中心下午上班前,回城为杨家坊村贫困户杨支山老伴儿报销医疗费,“好几天了,答应给老杨报销医疗费没顾上,咱得讲信用不能再拖了。”

  杨支山老伴儿得过脑溢血行动不便,每年最低要住一两次医院,家里家外全靠杨支山一人照顾。今年,在市中心医院住了两次。因为老杨走不开,去县城也人生地不熟的,付应亮就专门到县城帮他办理报销手续。杨支山眼泪汪汪地说,就是自己的儿子也没这样上心!“不管大小事,付书记知道后,就当成自己的事儿去忙活,他真是个热心肠。”

  “只有沉下身、净下心、细思量,算算明白账,把实事好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无愧党心、无愧我心、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冬天的天气真短,下午,不到五点钟太阳就落了山,当付应亮回到村里已是灯火通明。他好不容易歇一会儿,不由得又开始整理一天来了解到的情况,还未解决的问题,盘算明天的工作:

  “村东头的刘大爷这几天感冒心情郁闷,儿子外出打工好长时间连个电话也不打。明天记着一定要联系上他儿子。”“村西头的张阿姨堂屋的自来水管冻了,得给她买上几米伴热带,帮她缠上”……

  如果一天两天忙倒无所谓,关键是天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儿,就确实难能可贵了!用村民们的话说,小付好后生,就是个“忙来用”,和我们亲近得就像一家人。

  “他把田家卜当成了家,把自己的家当成了店儿。”每次回来都心急火燎的,消停不了一会儿,不是和村民在电话里说个没完,就是一挨枕头鼾声如雷。妻子李建芳又是心疼又是嗔怪,“人在家心在村,回来也帮不上个忙。”妻子生孩子,付应亮连双休日算上只在家里呆了5天。

  “……比较起来还是村民的生活相对落后,大家你也帮我也帮,他们就能早一天脱贫,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付应亮在民情日记扉页上的一段话,道出了做好基层工作的真谛,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把群众冷暖放心上,出于公心一碗水端平,再难的事儿也会迎刃而解。”(记者 郭玉宽)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