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
李国珍,自2015年开始与单位同事一道帮扶东仓村,2017年11月任东仓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在帮扶东仓村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他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一道,把抓好精准扶贫作为落实好旗委、政府惠民政策的有效载体,作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在推动村美丽乡村建设、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带头抓产业脱贫 让村民富起来
如何让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是李国珍驻村以后日思夜想的最大心愿。担任“第一书记”后,他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入户走访,掌握每家每户生产生活状况,与村干部、人大代表、党员、致富能手、产业大户等谈心谈话,并积极宣传党的方针和惠农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制定了东仓村《产业发展规划》《扶贫攻坚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举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了“两个一手、一个壮大”的发展思路,即“一手抓精准扶贫,补齐短板;一手抓产业发展,兴村富民;壮大集体经济,加快脱贫致富”,与村两委班子提出了争取在2017年在全旗率先脱贫的口号。通过采取“两手抓、两促动、一壮大”这一得力举措,有力推进脱贫攻坚、筑牢产业根基。一是抓精准扶贫,促三农发展。积极协调扶贫部门发展农区舍饲优质肉牛养殖业,争取扶贫项目资金,新建储草棚40座,引进纯种西门塔尔牛66头,推进家庭舍饲畜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抓产业带动,促增收富民。念种菜经、走致富路,充分发挥东仓村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争取扶贫资金26.25万元,打机电井35眼。到2017年,全村机电井增至180多眼,蔬菜种植户发展到60多户,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1800亩,种植户户均30亩,总产量稳定在2100万公斤左右、交易额1100余万元。三是壮大经济,全力“服务农户”。申请建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传统销售与电商销售(微信平台)方式相结合,拓宽销路,农产品远销京、津、冀、鲁、浙等地。争取“三到村三到户”扶贫项目资金,建立了蔬菜交易市场1处,恒温库1座。蔬菜交易市场、恒温库的建成,盘活集体资产收益,每年通过向客商收取一定比例的中介费和租赁费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多元,为全村贫困户免费交纳水电费,并聘用1名村级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为蔬菜交易市场管理员,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每年东仓村仅蔬菜种植一项产业为菜农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累计有19个贫困家庭通过实施蔬菜种植业摆脱贫困。
带头抓基础建设 让东仓美起来
2015—2016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东仓村村容村貌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的转变,但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东仓确任重而道远。针对村级基础设施问题,李国珍与帮扶单位、村“两委”班子带领驻村工作队,首先把拆除危旧房这个难点作为突破口。针对许多年纪大的老人和贫困户的“恋旧”、“惜拆”等思想顾虑,他与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分头分组挨家挨户地走、推心置腹地谈、条分缕析地算、前后对比地讲,深入宣传国家的好政策、设身处地算细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做老人的工作,还要做老人的子女、甚至是邻居的工作。李国珍的身影跑遍全村的家家户户、角角落落,查工期、推进度,上传下达、协调联络、全面摆布,又要为群众答疑解惑,现场解决问题,还要带着干部亲自动手清理环境卫生,还自掏腰包,为缺乏劳动力的4家农户雇工清理杂物和垃圾,为贫困户申报“三到村三到户”项目,为85岁的五保户妥善安置临时住房。就这样起早贪黑地干,眼睛熬红了,皮肤晒黑了,嗓子嘶哑了,脚底起泡了,群众的心却“焐热”了,执着的工作终于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如今的东仓村,平坦的通村公路、休闲的文化广场、靓丽的文化墙、宽敞的街巷、标准化的卫生室、便民服务的超市……可以说,走进新东仓,让人眼前闪亮、精神振奋。
2017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900元,高于全旗农民人均纯收入2088元,高于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509元;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东仓村贫困人口从2014年38户91人,减少到2018年的2户4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2.6%降至2017年的0.55%,东仓村在2016年率先实现了脱贫。比原计划的2017年提前一年在全旗率先实现了脱贫。
一串串数字,记载李国珍这个在东仓人口中称为的“小李书记”与驻村工作队付出的点点滴滴,宣示了东仓村今日的幸福,预示着东仓村明天的美好。正如当初他的承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组织选派和信任的干部,为了群众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身体苦点、累点,心中才能甜点、乐点,因为我们扎根在农村,那么农民和农村的小康梦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