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他习惯了哼唱那一曲曲草原牧歌,习惯了瞭望那一缕缕牧户炊烟;
五年来,他记住了草原上着落的毡包牧场,走过了村落田地间的砾道垅边;
五年中,他从杭锦旗保障性住房和房产交易管理中心来到锡尼镇锡尼补拉格嘎查,虽然身份有了变化,由机关干部变为嘎查挂职第一书记,再由第一书记变为了驻村工作队员,可不变的是他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不变的是扎根基层的初心与承担。
“今年,巴音生布尔已经48岁了,早些年检查出肾结核,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摘掉了一侧肾。家里两个女儿正在上学,而妻子敖特更玛双腿落下的风湿病需要长期的维稳治疗……”
“67岁的满都拉是锡尼补拉格嘎查2017年退出的贫困户,老两口有近2000亩草场,但沙化严重,只养着100余只羊。这几年,他们一直琢磨着想改良草场……”
与高永先聊起嘎查里的情况,他更像在说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一样。嘎查里谁家几口人,谁家几亩地,谁家孩子要上学,谁家日子过得有了起色,他都如数家珍。
2013年8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然而村上召开的第一次党员见面会却让高永先心凉了半截。充满怀疑的眼神,不着边际的交谈,略带讥讽的言辞……甚至还没有等村支书宣布会议开始,本就寥寥无几的几名党员就已经有离场的了,就是这样一场几乎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会议,让高永先痛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来,最起码自己要对得起自己这个“第一书记”的职位。
在当天晚上的日记本上,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村党组织在农村牧区各项工作中起着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就是人心,抓好党建就是抓住了人心”。于是高永先着手完善了村党组织“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并且身体力行,搞活全嘎查的党建活动,在他真情实意的感染下,大家献计献策,群策群力,为嘎查发展拧成一股绳,献出一份力量。
高永先用脚步丈量牧户邻里之间的距离。他前后用近三个月的时间,走遍了锡尼补拉格嘎查的家家户户。2014年,向上级争取资金32万元,新建村部活动阵地297平方米,硬化村部院落1300平方米;2015年助力实施农牧民危房改造13户,解决人畜饮水工程水窖10个;2016年协调解决人畜饮水工程120户,打机井117眼,发展饲草料基地570亩,动力电工程立项40户,建设柴草圈和棚圈10000平方米,协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60万元……工作越干越顺手,资金越来越充足,嘎查牧民的生活条件也是一天比一天更好。
“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嘎查党支部书记格其叶乐图在采访中说,高书记时时处处都在想着嘎查发展,这些年他真是用真情捂热了牧民的心。
今年3月,高永先的“身份”有了新变化。按照市委、市政府,旗委、旗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市交通运输局、旗保障性住房和房产交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组成了新的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有了新人选,虽然身份由“书记”变成了队员,但他扑下身子干实事地信念没有改变。“之前是我单枪匹马开展工作,现在市里面给工作队安排了更有能力和实力的驻村干部,我们能更好的开展扶贫工作。”高永先说。
在得知市交通运输局为从根本上改变嘎查产业基础环节薄弱的问题,计划3年改良10万亩草场,2018年首先实施3万亩的这一消息后,高永先高兴地握住市交通局派驻锡尼补拉格嘎查驻村第一书记武世峰的手,连说谢谢。这个从根本上解除本地农牧民种养殖桎梏的计划,他想了五年却没能实现,如今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农牧民的梦圆了,农牧民们离脱贫的日子就不远了。
改良3万亩草场,不是一天两天、出出力、流流汗就能干成的。在调运苗条的时候,高永先和几名工作队员在陕西、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等地跑了几千公里的路,一连几个月的吃住基本都在车上。“为了能让牧民们早日脱贫,这点事儿算不了什么。”高永先说。连续40多天,高永先和几名工作人员共栽植柠条2万亩、羊柴1万亩,受惠牧民达到86户,高效完成了2018年计划的3万亩草场改良任务。
回顾几年来的驻村工作,高永先说,最难忘的是乡亲们那充满期望、真诚和信任的眼神,最有成就感的是村里的巨大变化和群众竖起来的大拇指,最开心的是每次回到村里,看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微笑……的确,一个实心实意扎根基层的牧区驻村干部,他心里装的一定是那日夜思绪的草牧场和农牧民。
日出日落,五年已过,但高永先走在扶贫的路上却从未回头,因为他要和牧民们一起奔走在致富路上。(图/文孙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