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地搬迁贫困户王三毛的新楼房中,郝彦波和村支书梁湘女一起回访了解其生活情况。(记者张雁龙摄)
大多数第一书记第一次面对驻村时,一切都是陌生的,而对于村民来讲,第一书记也是陌生的。在卓资县卓资山镇马盖图村,第一书记与驻村的缘分因使命和责任的加持而使村庄发生了悄然变化:村民间的关系、干群关系日益融洽,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逐渐激发;一间间危房变新房,一眼眼水井涌甘泉,一个个脱贫致富的梦想都在热望中成为现实……
去年5月,卓资县工商局办公室主任郝彦波来到卓资山镇马盖图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自从郝彦波入驻马盖图,村里便有了“精气神”,有了主心骨。当时,村中有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如今,只剩7户还未脱贫。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郝彦波就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打了场漂亮的脱贫攻坚硬仗。
用心下足“精准”功夫助力脱贫攻坚
“你跟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身为办公室主任,在与群众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郝彦波有他不可替代的优势。驻村以来,为吃透村情民意,他走家串户听群众怎么说、了解群众怎么看、理解群众怎么想,由此掌握了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在他看来,扶贫工作的核心就是精准,而精准没有捷径,只有不断深入的走访,下足“笨”功夫,才能精准识别,靶向明确,对症下药。
走访中,他发现之前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识别不精准的情况,还有的贫困户所享受政策没有因生活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郝彦波认为,只有秉持公心,做决定是出于爱民,才能平衡“群众心里那杆秤。”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和严谨的程序,最终马盖图村清退出个体工商户、长期在外无法取得联系等情况的30户不符合标准的贫困户,并进一步精准识别其余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今年65岁的村民张文胜原在外务工,但不幸罹患肺心病的他丧失了劳动力,自2017年回村居住已满一年,符合纳入贫困户的条件。郝彦波了解到这一情况,便及时在动态识别中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他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识别贫困户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但“浮”在面上的人绝对做不好,只有用真心动真情“沉”在群众中才做得到精准。郝彦波就属于“沉”得深、做得好的那一类。
曾居住于大枣图自然村的村民王三毛早年因慢病被识别为贫困户,2017年查出喉癌,但档案对他病情的变化没有具体体现。郝彦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帮助王三毛向卫生院提出申请,很快便会将对症的药物定期送到他的家中。去年11月16日,王三毛与同村5户居民一同享受异地扶贫搬迁政策,迁至镇上观音庙小区居住。59平方米的房间洒满阳光,干净整洁。
“做梦都想不到这么大岁数了还有这么好的光景过。”王三毛的老伴正在家中缝制酒壶袋,“串门的功夫就能缝一个,一个能挣2块钱。”王三毛也在小区的扶贫车间揽上了糊灯笼的活儿,老两口一天轻轻松松赚20余元,再加上养老、低保等各项补贴年收入近一万一千元。王三毛不住地感叹现在“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但据他讲述,当初听说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时,想着自己身体不好没精力折腾,且故土难离,是很排斥的。多亏郝彦波三番五次地前来劝说,给他画下美好生活的蓝图,他才动了心。“以前村里一个月去一辆‘买卖车’,不管东西贵贱都得赶紧买。现在不仅下楼就买得到东西,在家门口还能赚钱,生活方便多了。”王三毛满脸幸福地说。
用情推进危房改造改善村民生活
说起房屋,郝彦波刚到任时就因危房改造问题吃了个“下马威”。村中76岁的张三根住在低矮破旧、房顶漏雨、塌陷到伸手就能探到的危房中,但老人坚决不同意危改。去年5月6日这天,自治区检查组来,发现张三根家危房改造的问题,提出批评,要求及时整改。但检查组也许不知,上任才4天的郝彦波已两次走访了张三根家,百般动员却依旧无效。
面对这样的压力,郝彦波继续以他“公心、爱民”的初心不断地去张三根家做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好的政策落到实处,让村民们都过上安稳日子。”心里有这样的念头,郝彦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为张三根老两口讲新房的好处、危房的隐患,并体贴地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盖房的困难是暂时的,住新房的享福是长久的。没劳力我们帮你,不会给你带来麻烦。”在郝彦波和驻村工作队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张三根终于同意进行危改。房屋改造过程中,郝彦波几乎每天都去监督工程质量。如今,搬进新房的张三根喜笑颜开:“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房漏了!当初担心家里没劳力盖不起房,没想到盖房时候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都来搭照,心里感到特别踏实。”老伴儿也在一旁应和:“以前的烂土房儿女回来都没个下脚处,现在好了,孩子想都想不到政府给我们盖了这么好的房子,都愿意回来过年呢!”
2018年马盖图村的危房改造任务是5户新建5户维修。数量虽不算大,但质量保障上却是下了翻工夫的。“住房安全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郝彦波到任后,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对2017、2018两年中29户危改房是否及时搬迁入住、有无房屋质量问题,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检查和不定期的回访。特别是夏天雨季,牵挂着住户房屋安全有无隐患,郝彦波常常带队冒雨集中检查房屋漏雨情况,只要发现房屋质量存在问题,便坚决不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细心的他们果然发现了几处钢筋和混凝土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问题,及时制止了施工并要求更换合格建材。郝彦波以他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保障了所有危改房的质量,更是护住了危改群众的一片天。
用智善用多重举措夯实脱贫根基
基础保障不松懈,带动发展更关键。如何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是郝彦波自驻村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走访中,郝彦波发现,村里的不少贫困群众不是不勤劳,不是不想富,很多时候是因为找不到使劲的方向,或因病致贫、经济来源单一等客观原因不得不停留在贫困线下。针对这些情况,郝彦波想方设法内引外联,给予不同方式的救助:通过积极与林业等部门沟通协调,增设公益性岗位护林员7人、保洁员4人、信息员1人,解决了村中弱劳力的就业问题;通过积极介绍贫困户到周边企业打工,激励贫困户自力更生,村中4户有劳力的贫困户达到了稳定脱贫。自身发展动力足,贫困户都不愿戴“帽”,这4户稳定脱贫的贫困户主动向村委会递交了申请,已不再享受扶贫政策。
“多亏了郝书记鼓励和帮扶我们发展产业,才有机会脱贫。”村民杨润栓去年养了两头牛,每头牛补贴3000元,“腊月下了小牛,每头至少卖七八千。”
正是郝彦波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村发展思路,与村民倾心交流、倾听民意,才能因人因户施策,才能使各项惠民政策有的放矢,才能使“精准”两个字在马盖图村掷地有声。
“郝书记真正把村民当亲人,把扶贫工作放在心坎上。”马盖图村党支部书记梁湘女提起郝彦波,打心眼里佩服。“在郝书记的带动下,村里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我们和村民像一家人一样。小雪时节,家里杀猪的村民争着抢着请他去吃杀猪菜呢。”
“选派第一书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能深入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卓资县工商局局长傅昌表示,扶贫是首要政治任务,就要选强人、派强将来做才放心。郝彦波的工作显然深得人心,自从其驻村,每次考核打分都是靠前的。作为办公室主任,郝彦波和百姓沟通能力强,工作有思路,善于协调各方关系,还有号召力。“傅昌说:虽然单位的工作也很需要他,但我们还是忍痛割爱让他在扶贫一线贡献力量。”
从陌生到知根知底,郝彦波带着对广大基层群众深厚的感情来驻村,每项工作都“出于公心、出于爱民”。往后马盖图村养鸡场、规模化养殖项目和生态循环项目怎么建设、如何发展,郝彦波脑海里已经逐步成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作为第一书记,郝彦波也深深意识到,扶贫还在路上,他和马盖图的村民都在努力奔跑,都是追梦人。这方热土上人民的幸福才是他们交给这个时代最好的答卷。(记者 张雁龙 史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