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好管家”致富的“领路人”——记丰镇市元山子乡沙沟沿村第一书记杨孝堂
内蒙古新闻网  19-05-21 10:03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新闻网
  “贫困问题关乎民生生计,是要事,是大事。在实现中国梦的行进坐标中,扶贫工作是‘关键的一步’。”这是丰镇市元山子乡沙沟沿村第一书记杨孝堂的扶贫心得。为了做好村里的“好管家”,致富的“领路人”,他坚持把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办好,将心和身扎根在沙沟沿村。

  从2000年到2016年,这16年的酸甜苦辣杨孝堂难以言表。每每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也曾有放弃的想法,但看到乡亲们微薄的收入和艰苦的生活,他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于是又坚定了他干下去的勇气,一干就是16年。2016年乡镇党委换届的时候,杨孝堂被任为乡党委组织委员,同时兼任沙沟沿村的第一书记。

  在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路上,杨孝堂带领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提出了“1234”产业脱贫思路,即一条主线,始终把“党建引领”这条主线贯穿脱贫攻坚的全过程;两大抓手,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集体经济;三个结合,贫困户和党支部结合、和集体经济结合、和龙头企业结合;四条措施,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采取牛、羊自养,凡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采取托养,凡有钢性支出的贫困户采取代养,凡庭院在半亩以上的贫困户帮助其发展庭院经济。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杨孝堂带领村“两委”把为贫困户代养獭兔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切入点,多方整合资金5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2900平方米的獭兔养殖场两处,引进种免200只,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目前已存栏3000多只,纯利润可达8万余元。在发展獭兔的同时,为了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又建起了农畜产品深加工车间一座,主要以收购贫困户的杂粮杂豆,家禽家畜为原材料,经过屠宰、冷藏、加工包装后,以电商平台、乡村旅游等多渠道进入终端市场供消费者购买。同时抓住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当年又建起了“民俗体验园”一处(包括八个手工作坊,十个农家院),供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民俗体验、记忆乡愁、采风创作等节庆旅游,在集体统一经营的模式下,民俗体验园年纯收入可达10万余元,所得收益与贫困户均等分配。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不仅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更让沙沟沿村的老百姓实现足不出户就业创业。沙沟沿村也是杨孝堂土生土长的地方,浓浓的乡情使他多年来始终如一日,兢兢业业为村民服务,用心用情踏实工作,带领贫困户勤劳致富,并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了沙沟沿村村民的支持,加快了沙沟沿村精准帮扶脱贫摘帽的步伐。(记者李璟)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