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下身子解民忧 履职尽责助脱贫——记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驻村第一书记孔威
内蒙古新闻网  19-06-05 11:22  【打印本页】  来源:乌海日报

  一提到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驻村第一书记孔威,村民们个个都竖大拇指。2017年5月刚到任时,孔威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许多村民并不看好他,面对老乡们的质疑,孔威没有退却,而是扑下身子,扎实工作,了解村民困难、解决村民困难,咬紧牙关把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做到村民的心坎上。

  孔威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扶贫专干一起每天深入到村民当中,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农村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重大方针政策,分析村民致贫原因,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同时,根据贫困户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合的脱贫措施,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并将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那时候,无论是在大棚里,还是在田间地头,抑或是村民家中,总能看到他与村民交谈的场景。

  贫困户韩继祥身患残疾,妻子也有病,儿子还在上幼儿园,平时依靠低保金和父母接济生活。孔威在了解他家的情况后,协调帮扶单位和爱心企业为他家捐助了5头仔猪和饲料。2018年5月,孔威为韩继祥安排了村内保安员的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6月,帮助韩继祥和他的妻子办理了残疾证,解决了他家的实际困难。“去年村里给了7头猪,每个月还给300块饲料钱,孩子上学每年还有1500块钱的补贴,看病也能报销95%,住院还不用我们拿钱。现在,我们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韩继祥的父亲韩二楞说。韩继祥也说:“真没想到,孔书记把我们当成自家人一样对待。有了党和政府的帮扶,再加上孔书记帮助,我们一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2017年,海勃湾区鼓励农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孔威抓住这一机遇,组织王元地村成立了“鸿星田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形式,利用村集体房屋,建设日产1000公斤的蔬菜面加工厂、馒头生产车间以及大漠苁蓉鸡生产线,通过企业经营、利润分红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同时鼓励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加工厂就业或向加工厂出售自家的农副产品,实现脱贫致富。“我们专程把小麦面粉拿到自治区、国家相关部门去检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响当当的农业品牌,面粉、手工面条等产品销售红火,馒头、蔬菜面等产品也逐步和城区连锁蔬菜店等签订了销售协议。”孔威说。

  孔威告诉记者:“王元地村距离城区很近,交通便利,而且西临黄河,南接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村内道路整洁,农田、民居错落有致,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自然优势。”每逢节假日,王元地村都会推出特色活动来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想方设法吸引市民和周边地区的游客来村里游玩,让人们能够欣赏乡村美景、体会乡村文化、品尝乡村美食。为了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和乡村旅游景点,王元地村特意打造了文化大院。在文化大院内,收集了很多过去的老物件,不时还会有村中的民乐队来大院演出。“通过举办年猪文化节、风筝节等各类活动,我们的文化大院深受市民和游客的欢迎。”孔威说。

  孔威说:“只有把工作做扎实了,做到位了,做到村民心里面了,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在我任职期间,我和驻村干部始终把脱贫攻坚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强化驻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及时把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让贫困户切切实实受益。”

  脱贫攻坚检验的是驻村干部的责任,考验的是驻村干部的担当,孔威和扶贫专干们站在一线、干在一线,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坚定不移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王元地村的村民们真脱贫、脱真贫。 (黄建飞)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