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塔拉:真的很想为贫困户多做些实事
内蒙古新闻网  19-06-11 16:06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腾格里

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讲田塔拉

腾格里额里斯镇查拉格尔嘎查第一书记

  大家好!我叫田塔拉,2018年5月到腾格里额里斯镇查拉格尔嘎查任第一书记。

  作为一名80后的我,在2018年至今亲身参与了一场硬战——脱贫攻坚战。这是一场全国性的硬仗,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没有参与到这场硬战中的人,可能无法体会其中的艰辛,但是作为第一书记,我亲历其中,我敬畏这场硬战,同时也下定了决心要夺取这场硬战的胜利。我不为别的,只为了不辜负贫困群众热切的目光,不辜负我自己这颗炙热的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形成正确工作方法的行动口号。走访,就是调查,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真实情况的手段和方法,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于第一书记的工作尤为重要。只有通过走访,才可以了解嘎查、农牧民的真实情况,才可以真正认识真实的贫困,才可以用我们的智慧、视野剖析贫困的根源,寻找到切合实际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扶贫工作,最终要实现脱贫致富还是要在因户施策,在加强干群联系上下功夫。入户调查走访是密切干群关系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没有什么比走访来的更直接更有效。要让农牧民群众觉得是自己人,有空就往农牧民家里走,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经常去了解他们的情况,才能让贫困情况由枯燥的数字变为具体的详情。

  在我嘎查有一位老人今年72岁,家中共有5个儿女,老人与小儿子共同生活,儿子常年喝酒成瘾,在我第一次到老人家中的时候,看到破败的院落,窘迫的生活,我的心猛地一颤,屋内的情景让我更是震惊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当时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当我打开老人的小儿子房门那一刻,满地的酒瓶、烟头、呕吐物等等,我简直无法想象,一个42岁的男人在四肢健全的情况下,家里竟然会是这样的场景。更难以想象的是老人见到自己的儿子过来会不敢坐,而且在醉酒的情况下老人看到自己的儿子竟然会发抖。在我对老人家中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后,我当时带着特别复杂的心情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善老人目前的生活状态。每一次到老人家中我都特别的难受,我不曾见过老人脸上有过笑容,这样的家庭境况让我觉得毫无希望,经过后来多次的努力家中的脏乱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酒目前还是没能戒掉。年前我把老人的子女全部叫到老人的家中,经过商议,让老人的大女儿将老人接到左旗去与大女儿共同居住。我想,这样起码能让老人的心情会有很大的改善,而且也能过个好年,不用每天在面对一个横眉冷目酒鬼儿子。老人搬到左旗后,我每周末都会到老人家中去看一看,现在的老人状况、生活质量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每一次到老人家中,老人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谢谢两个字,即使在我没有给她带去半点帮助的时候她依然心怀感激,自老人搬走后会隔三差五给我打电话让我去看看他的儿子,包括和老人聊天,她说起将来我如果能帮助她儿子戒酒时那种激情和希望,都让我特别的心酸,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我所走访的贫困户中,虽然并没有给农牧民带去万贯家财,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故事,但在柴米油盐与鸡毛蒜皮中,却服务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更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期盼。作为一个第一书记,一个正在经历扶贫的干部,接触到贫困户,心里五味杂陈,累并快乐着,真的很想帮他们多做些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脱贫工作是平凡而艰辛的,这就是我,一个在脱贫工作中的感受,也许在大家看来太过平凡,但是对于我而言,是鼓励、是肯定、更是历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将以此为训,始终牢记当初的承诺: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以平凡之我,平凡之事,在脱贫路上勇敢前行。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