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有泥 心中有爱——记乌兰察布调查队驻三应坊村扶贫第一书记常汉璋
内蒙古新闻网  19-07-01 15:52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新闻网

  说起乌兰察布调查队驻丰镇市隆盛庄镇三应坊村扶贫第一书记常汉璋,他的驻村故事总是让人津津乐道。

  2018年全国局队业务分工调整优化工作全面推开,包括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在内的几项调查业务由国家调查队移交地方统计局,干了10多年规下工业调查的老科长常汉璋也暂时“赋闲”了。工作交接后,老常的心一下子空了,有种说不出的伤感,在单位“晃荡”着。但没过多久,老常便接到了一项重任——驻村扶贫,他的心又激荡起来。可以在另一个战场上谱写新的人生故事,对于一直兢兢业业的常汉璋来说,是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

  “咚咚咚……”,盛夏六月的一个午日,一串急促的玻璃敲击声惊醒了刚入睡的常汉璋,他连忙起身,透过窗外,看到一个怯生的中年男子,男子黝黑的脸上满是汗珠和焦虑。常汉璋摆手让男子进家,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男子是大二道沟自然村的贫困户冀海地,其母亲突发脑出血住进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后又查出严重的肺部疾病,需长期住院观察。住院一周,一家人已向医院缴纳了4万余元的住院费,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当天,冀海地的姐姐四处筹钱,也仅借回3000元钱并全部缴纳了住院押金,日后的医疗费用已无力承担,情急之下冀海地找到了工作队寻求帮助。 冀海地一家情况较为特殊,冀海地因智力低于常人40多岁至今未婚,姐姐外出务工,父亲脑梗两年,只有母亲安换莲一人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如今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使这个原本就脆弱的家庭愈发雪上加霜。

  想到事情紧急,常汉璋立即向镇里申请了2000元大病救助金。次日一早,搭乘最早的一趟班车赶回市里,同单位领导一同去了医院。常汉璋亲手将慰问品和救助金交到安换莲家属手中,并同她们讲解了建档立卡户“先诊疗、后付费、免押金”和“重病兜底保障”等健康扶贫政策,同时嘱咐家属要树立信心,照顾好自己的母亲,有困难就来找工作队。常汉璋还向医院说明情况为安换莲办理了贫困户住院手续,一家人的看病难题终于解决了。

  在返回三应坊村的途中,常汉璋收到了安换莲女儿发来的短信:“感谢政府和工作队,谢谢!”,那一刻,他“真正为村民办点实事”心深深镌刻在这片热土之上。

用心用情用力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

  一幢幢规划整齐、青瓦灰墙的移民新居掩映在绿林之中,平坦的水泥路连接起沿村而过的丰兴公路。然而,这生态环境好、居住条件好、交通条件好的移民新村,入住率却不高,三应坊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度陷入困境。这是常汉璋扶贫路上的又一件难事。

  经过多次走访村民,他了解到,二号村自然条件差、生存条件恶劣、人口流失严重,2016年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整村搬迁村。由于该村村民大多以养牛为生,而移民新村的安置房都是统一规划建设,联排独院,院落较小,缺乏饲草存放和养牛场地,村民发展生产受限。为了生计,大多村民暂时不愿搬入移民新村,尤其是村里的养牛大户。

  “这两年村里人少了,住的也分散,总感觉不安全,而且每家每户都养牛放牛,粪便满路,道路脏乱不堪、出行不便,环境也是越来越差了。我们也想早点搬入新建的安置房,但养牛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就搬不走。”养牛大户赵有元无奈地说。

  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差一度让“三好”移民村成了空心村。

  常汉璋常说:“产业是精准脱贫的基础,除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外,三应坊村还实施了建档立卡兜底户獭兔托养扶贫项目,将兜底户‘绑’在产业链上,獭兔养殖产生的收益将进行分红,同时我们也将依托村集体的养牛基地,为移民村村民提供肉牛托养、收购销售等服务,让搬迁群众真正搬得出、稳的住、能发展、生活的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常汉璋将多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向上级进行了汇报,县乡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内蒙古自治区驻丰镇市脱贫攻坚工作总队、乌兰察布市驻隆盛庄镇精准扶贫督导组主要领导也多次到二号村和移民新村进行了调研,最终研究决定在移民新村集中建设饲草存放场地和牛圈等,逐步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脚踩两脚泥为“自家人”办实事

  “移民村自来水出水少,吃水困难”“房子出现裂缝,想申请危房改造”“邻居建房占路影响出行”……翻开驻村工作队群众来访接待登记簿,上面满满记载着群众反映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常汉璋静下心干实事,沉下身解民忧,牵头制定了群众来访登记制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都详细记录在登记簿上。同时实施台账式管理,按照登记、核实、处理、反馈的程序,做好问题的跟踪落实,对于群众反映问题解决一件,销号一件。

  二轮承包土地的历史遗留问题矛盾重重,土地确权过程中土地权属争议和纠纷渐渐增多,群众来访接待登记簿上也多了土地确权纠纷的记录。问题写在纸上,更要落在行动上。常汉璋不怕多跑腿、磨嘴皮,讲政策、出方案,做工作,一个个纠纷迎刃而解。

  去年9月,多名外出十几年的中年妇女找到常汉璋寻求帮助,希望从耕种她们土地的村民手中要回土地,确权到自己名下。因年头较长,没有实际凭证,几位当事人争论不休。一方要地,一方否认不愿归还。为使纠纷早日解决,免去她们的奔波,常汉璋多次到二号自然村的几位村民家做工作,但收效甚微。面对这样的僵局,常汉璋想破脑袋,提出四套解决方案,供双方进行参考。通过进一步耐心的调解,几位当事人选择了其中的解决方案,并在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的见证下签订协议握手言和,多起土地确权纠纷被成功化解。

  “刚开始村民以为驻村扶贫是走形式、一阵风,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经过长时间的相处,逐渐改变了村民对我们的看法。”常汉璋回忆说:“知道我们住在村委会,有了困难就主动来找我们帮忙。一些村民也经常来找我们拉家常,甚至家里遇到事情也会让我们帮忙出主意。这里的村民已然把我们当成了本村人、自家人。”

  驻村扶贫的第一年,常汉璋的双亲在病痛的折磨下相继离世。对于父母他心存愧疚,但却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悲痛默默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也是这一年,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有14户贫困户脱了贫,曾经的“空心村”有了像样的产业,许多百姓的急事难事也得到了解决。“脚踩两脚泥,心里更踏实”,常汉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2018年他被评为丰镇市标杆“清风干部”。 “脱贫攻坚到了紧要关头,到了全力攻坚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关键时期,我们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响鼓重槌、迎难而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对于如期完成三应坊村脱贫攻坚任务,常汉璋充满了信心,他相信自己“驻扎”的村子会越来越好。(记者刘洋 通讯员陈智超)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