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夫妻的“绿洲梦”
内蒙古新闻网  20-01-16 17:09  【打印本页】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在自家房前种下第一棵小树苗开始,一个绿色的梦想就悄悄在马云平、王长荣夫妻俩的心中生根发芽了。40年间,这对治沙夫妻经历了风沙肆虐的严酷,却让这个梦想逐渐变得更加清晰,他们在艰难的抗沙治沙路上一步步前进着、期待着。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多伦县风蚀沙化面积一度达到87%。马云平和王长荣的家乡,位于该县多伦诺尔镇的新民村,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当时的风沙严重到什么程度?马云平说了一段当时流传的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他的妻子王长荣回忆:“地里种下的豌豆,在一场风后,都刮丢了。风沙刮起来的时候,白天像黑夜。走在外面,沙子把脸打得生疼。”

  农田被黄沙吞噬,牛羊在风沙中迷失……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约了经济发展。退伍回乡的马云平和当地村民一样,过着以种地为生的日子,还养些牲畜。他勤劳肯干,使家中的生活不至于太难过,可看着家乡的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他十分忧虑,一直在琢磨着能做些什么。

  去过马云平家的人都会注意到房前屋后一排排高高的杨树。“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鼓励大伙在房前屋后义务植树,这些就是我在那时候利用农闲时间栽下的。”马云平说。在没有网围栏的时代,为了防止牲畜啃食树苗,他就挖壕沟阻挡,小树苗就这样一天天长大了。

  2000年,该县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拉开了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经过慎重思考权衡,马云平和王长荣决定承包下村里的3700亩沙地荒地,从此踏上了漫漫治沙路。

  这一眼望不到边的3700亩沙地,由活动沙丘、流动沙带、风蚀沙化地组成,基本没有植物。夫妻俩的治沙路从固定第一个沙丘开始了,他们有心理准备,可真正开始治沙后却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

  最初的几年,夫妻俩几乎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物力。为了买树苗,他们把家里的牛卖了;顾不上回家吃饭,就带着干粮干活,饿了将就一口;怕栽上的树被牲畜践踏啃食,就搭个帐篷住在山上……十年树木,治沙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看不见效果的时候,能继续坚持的人不多,可马云平夫妇做到了。“只要坚持下去,咱一定能把这沙地治了!”夫妻俩带着这样的信念彼此鼓劲、默默坚持着。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及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的建设,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生态保护力度越来越大,马云平夫妇治沙种树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在他们的努力下,房前屋后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昔日的沙海铺满植被,漫山的樟子松、杨树、榆树、柠条、黄柳、山杏郁郁葱葱,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去年5月,马云平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殊荣。

  回望这一路,马云平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抱着做一些事的想法决定治沙。这些年投入了不少钱,花费了不少心血,虽然没得到多少经济效益,可我觉得我们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老话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相信有了好的环境,就能有发展。”目前夫妻俩正在考虑发展林下经济。

  如今,这对治沙夫妻的“绿洲梦”正在实现,一幅以绿为底色的幸福生活画卷徐徐展开……(记者 刘宝华)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