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骑游 我快乐——乌海人的品质生活系列报道之十七
内蒙古新闻网  19-08-06 11:41  【打印本页】  来源:乌海日报

环绕乌海湖骑行,几乎是每个乌海骑友最爱的线路,也是乌海市举办各类自行车运动赛事的经典线路。(姜瑜摄)

在彩虹桥上,乌海市一家自行车俱乐部的骑行爱好者留下了精彩的瞬间。(姜瑜 摄)

这是一支来自乌达区的老年骑友队伍,他们经常在滨河大道骑游锻炼,他们说骑行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更精彩。(姜瑜 摄)

  茶余饭后,书房里响起琅琅读书声,朗读让一家人沉浸在书中世界;晨光熹微,公园里运动达人们迈开矫健步伐,尽享运动之美;下班路上,背上相机走走拍拍,记录下光影乌海;约上票友、扮上行头,唱戏让老人们收获了更精彩的退休生活;闲暇时间,拾起案头的笔墨挥毫一番,书法让乌海人在墨香氤氲中找到精神给养;冰融水暖,背上一支钓竿临湖而钓,垂钓让城市“渔翁”陶冶情操;风和日丽,背起行囊徒步攀登,用脚步丈量乌海的山山水水……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乌海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民生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乌海人开始追求有品位的休闲生活。

  为此,《乌海日报》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积极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通过撷取最鲜活的素材,发掘最真实的故事,采写更多“沾着泥土、带着露水、冒着热气”的报道,讲述乌海人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

  时下,骑游、骑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不管是骑着自行车逛遍祖国大好河山的骑游族,还是蹬着自行车满足日常出行的低碳者,自行车作为“零排放”交通工具,被冠上了“绿色、健康、自在”的头衔,它以一个华丽的姿态重新回到乌海人的生活中。不管男女老少,也不管春夏秋冬,总有人背起行囊,跨上自行车,骑游天下,丰富人生。自行车上收获快乐80后乔峰在海勃湾城区经营着一家自行车行,主营山地车、公路车。十几年前,乔峰被失眠困扰,好友建议骑行锻炼,他这样描述那段日子:“我尝试着一个人骑上自行车,一点点抛开生意、生活中的烦心事,任由自己到处骑行,一开始一个多小时,后来两三个时,一段时间下来,失眠问题解决了,还逐渐找回了快乐的时光。”从此,自行车行对他来说不再只是一门生意。

  乔峰说跨上自行车,就像拿到了一张邀请函,很快便结识了一群与他志同道合的骑行爱好者。他们三五成群相约傍晚酣畅骑游;或是拿着里程记录表,比比谁的骑行里程更骄人;或聚在一起策划一趟挑战之旅;或是分享骑行路上的风光与趣事。

  “我不仅找回了自己,还融入了一个圈子,有了一种归属感,而这一切都悄然改变着我的人生。”5年前,乔峰成立了一家自行车俱乐部。“我们筹备了半年多,在民政局等多个单位登记注册,是正规的自行车运动俱乐部。”虽然筹备的过程艰辛繁琐,但乔峰却乐此不疲。

  俱乐部每年都要举办近20次活动,每次都有几百人参与,他们穿着统一风格的防风服,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穿行在乌海市三区。“这样规模的骑游活动,不仅让骑车人在健身之余感受乌海的变化,还让市民看到骑游者的魅力与风采,这会感染更多人参加骑游。”乔峰说。

  记者在“骑途俱乐部”的资料栏里看到,注册会员200多人,非会员爱好者近千人。他们除了在本地骑游外,还经常相约长途骑游,乌海至海拉尔、环青海湖骑游活动让记者艳羡不已,每次20人左右,回忆起骑游旅程,每个参与者都十分自豪。“这是通辽以东的一个禁牧草场,一人多高的草一望无际,风一吹我们仿佛置身于碧浪之中,见识了真正的内蒙古大草原;这是我们十几个人第二次环青海湖时拍的,当时正赶上油菜花开的季节,满眼是黄灿灿的油菜花,风吹过扑面的香气,别提多惬意啦!”在数百张照片里,记者看到的是美景与一张张笑脸,而乔峰则是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人与景交织相扣,谱出生命的和弦。”乔峰用台湾电影《单车环岛日志》中的一句台词,概括骑游对他人生的意义。选择骑行做个低碳达人2017年春天,忙碌的工作让36岁的刘强感到“压力山大”,身心仿佛都到了崩溃的边缘。此时,他有了骑车上下班的想法。“起初,我只是为了锻炼,强迫自己去骑行,可渐渐地发现有些离不开这项运动,几天不骑就浑身不舒服。”刘强说,每天4个多小时的骑行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还让他的内心也变得坚韧起来。“快节奏的生活很容易让城市人情绪焦虑,而骑车这项慢运动会让人的内心变得平静,我喜欢这种状态。”他说,为此常常骑行在上下班的路上。

  在某企业工作的张会国这样描述,每个工作日的早晨或傍晚,总能在城际快速通道上看到一个蹬车的身影。“起初我和同事们开玩笑说‘这个人脑子有病,放着车不开蹬什么自行车呀’,可时间长了就好奇这骑行到底有啥魔力。”张会国这一好奇不要紧,从此他每天把汽车放在单位,跟着刘强一起骑行上下班,这样路上又多了一个骑行者的身影。

  虽然最近天气炎热,骑行环境与条件都不理想,但骑行爱好者依然青睐这种“慢行工具”,在三区间的城市快速通道上,经常可见全副武装的骑车者,很多人每天愿意花4个小时骑车上下班。“两年来,有不少人都跟着我骑自行车上下班,我相信会有更多人选择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刘强认为骑行为自己的身心带来健康,还觉得许多人会爱上骑行这个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

  的确,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跨上单车,远足、近游,亦或把它当做一个日常的出行工具,骑行这个时尚的出行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品质生活的标配。“骑行改变了我的生活”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或休闲旅游或日常出行,对于市民个人身心以及环保、交通、公益等多个方面都有深远意义,骑行正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方式。

  王娟今年32岁,受老公的影响成为一名骑游爱好者,时间一长她身边的朋友也个个成了骑行发烧友。“上周末,我们几个好姐妹聚会,先是花3个多小时骑游机场路、林荫大道、滨河区,然后去吃饭唱歌。这样的聚会方式比直奔饭馆好很多,至少一整天都觉得很有活力。”王娟说,自从爱上骑游,感觉休闲生活上了一个档次。

  用乔峰的话来说,骑游让他变得爱关心社会。“以前总以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很少对别人对社会感兴趣。可自从我骑车路遇陌生人的热情帮助后,渐渐地也想帮助别人。”乔峰说,这样的想法竟然与许多会员不谋而合,尤其在路上,他们都善良友好,遇到不平事,总要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总忍不住伸出援手。几年来,他们与市书协合作,骑车将200余幅春联送给了城区不方便出门的贫困老人。

  乌达区的闫艳旭喜欢骑行后,结识了30多名骑友,有60多岁的,也有十几岁的。她告诉记者:“我们日常出行骑车,参加户外活动骑车,就连旅游也用骑车来实现。”她还说:“自己本来很内向,喜欢骑行后,变得开朗起来。骑着车转悠,看到的美景,遇见的好人,让我即使在乌海也能收获旅游时光。”

  受访的多名自行车爱好者都告诉记者,骑行给了他们很多意外的收获,骑行正在改变他们的生活。骑游风靡全城随着骑行爱好者越来越多,乌海市的骑行文化也随之浓厚起来,为了满足骑行爱好者的需求,乌海市在海勃湾城区北建设了一个以骑行为主题的自行车运动公园,在环形的自行车道上,人们畅快骑行,感受自行车上的惬意生活。

  除了建设以骑行为主题的公园,乌海市还连续多年举办国家级、国际级的骑行比赛,吸引了全世界的骑行爱好者前来骑游。如2018年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总决赛就是在乌海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骑手一展“骑技”;法国PBP不间断骑行挑战赛也在乌海市连续举办多年。每每有这样的自行车盛会,乌海市的骑行爱好者都会积极参与,与外地甚至外国的骑行选手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的骑行技术。

  浩荡穿行的骑游队伍早已成了市民眼中一道闪亮的风景,在那些美丽的赛道上留下的精彩瞬间,也常常令人拍手叫好。“他们骑着专业的赛车,穿着靓丽的防风衣,带着自行车安全帽,意气风发地呼啸而过。”摄影爱好者王楠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当时的照片。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不管是街头还是郊区,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这让自行车运动越来越热。

  “以前,我店里卖10辆电动车,才能销售3辆自行车;现在每卖6辆自行车,才能卖4辆电动车。”海勃湾人民路某车行老板告诉记者,近年来,店里每个月都能销售200多辆自行车。记者在多个车行采访时,总能看到市民前来选购自行车,有同事朋友相约选购山地赛车,有父母带着儿女来挑儿童赛车,也有夫妻为郊游置办旅游专用自行车,自行车正广泛受到市民的青睐。

  据了解,乌海市市场上售卖的自行车主要分为三类:公路车、山地车、旅游车,其种类、外形、功能已经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显然,自行车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它还给都市人带来了心灵休憩的放松时光,人们可骑行一路、休闲一路,收获运动的休闲生活。(姜瑜)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