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的记忆
内蒙古新闻网  19-08-07 09:43  【打印本页】  来源:通辽日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节,在家乡称为“七月七”,是人们很重视的节日。

  小时候,家住农村小院,“七月七”的夜晚,我们把院子打扫干净,母亲在树下放上小桌,摆上葡萄、苹果、甜瓜等瓜果,我们也会拿起吃,母亲并不拒绝我们,还说吃了这天的瓜果手巧、有福气。然后我们搬两把竹椅,或铺一张竹席在院子里,或坐或躺,遥望天上的星星,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每到此时都要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指着天上的星星对我们说哪个是牵牛星、哪个是织女星,她甚至还告诉我们哪颗星是牛角、哪两颗星是挑筐里的小孩,我总是深信不疑,双眼仰望星空直到两眼发酸,然后沉沉睡去。

  “七月七”这天,很少看到鸟飞,人们说这天的喜鹊都去天上搭鹊桥去了。这一天,似乎总会有一场雨相伴,大人们常说,到了晚上,在葡萄架下侧耳细听,就能听到牛郎织女说话的声音,还说邻居谁谁谁冒雨在葡萄架下真听到了说话声。我们家没有葡萄架,我在南墙根的枣树下听过,什么也没有听到。后来,奶奶家种了葡萄,“七月七”的晚饭后,我就去了奶奶家的葡萄架下,小心翼翼地侧耳细听,只有风吹过葡萄叶的沙沙声,很微小。后来奶奶听到了动静,大喊一嗓子,我赶紧跑出来,大概奶奶以为我是来偷她的葡萄的。

  有一年,村里买了唯一的一台彩电,嵌在大队部的木头箱子里,放到大队部高高的窗台上。人们或坐或站在大队部外的空场上看电视,看完后,有专门的保管员再把电视锁起来。我们家离大队部有两里多地,平时不能经常去看电视。到了七月初七那天,好多人奔走相告,晚上电视里演牛郎织女,我们兴奋不已。那天父母特许我们姐妹去看电视,大队部前的空场上早早就挤满了人,到最后,我们站到扛来的板凳上才看到电视里的画面,织女可真漂亮,她的衣服更漂亮。那天,直到散场后,我和姐姐还意犹未尽,在扛着板凳回家的路上,不断地谈论着织女的裙子。

  后来的七月初七,村里放映过两三次电影《天仙配》,黄梅戏的唱腔也因此流传开来。牛是劳动人民的好帮手,喜鹊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鸟,借助动物帮助爱情的实现,反映出人们为了争取爱情自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如今,七夕活动仍在延续,人们仍在用吃巧果、葡萄架下听雨等方式来表达对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刘兰根)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