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梭梭苗最不方便的就是浇水了,每天得一桶一桶地打水,有时候去取水点就得走一公里……”今年67岁的图布巴图边浇水边说:“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每天早晨五六点就开始给这些梭梭浇水,由于夏天的古日乃气温太高,中午只能停工休息,赶下午四点左右再接着浇水。”
7月的额济纳戈壁沙漠热浪滚滚,让人连呼吸都觉得有些困难。脚下,图布巴图栽种的一株株梭梭苗接连成片,形成了1000多亩的绿洲。一年365天,图布巴图有300多天在林子里与梭梭相伴。
图布巴图1969年参加工作,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前曾任额济纳旗古日乃苏木苏木达、人大主席等职务。退休后,图布巴图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承包了2000亩荒漠,坚持不懈种树植绿。17年来,他与妻子在荒凉的沙漠中栽种了5万多株梭梭苗。图布巴图一家及其个人先后获得全国妇联“全国最美家庭”、中央文明委“全国文明家庭”、自治区妇联“最美家庭标兵户”、全盟“生态建设标兵”等荣誉称号。
举家奉献的党员带头人
1976年,图布巴图从甘肃师范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了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机会,回到额济纳旗工作。1983年,他主动申请回到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西部的家乡古日乃苏木工作,在那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干就是近二十年。2002年,办理退休手续后的图布巴图本可以到条件更好的达来呼布镇生活,但他选择继续留在条件艰苦的古日乃,并申请承包2000亩荒漠,在这里种树防沙。“我生长在这里,就想把这里恢复成原来的一片绿色,留给后人。”50岁的他攒着一股不服老的劲儿,硬是走上了植树造林的漫漫治沙路。
17年来,图布巴图坚守在这片土地,与妻子种下了5万多株梭梭苗,在古日乃地区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被誉为当代的“治沙愚公”。
抗争风沙的执着种树人
“严重干旱使幼苗难以生长,这里长不活,我就换下一个地方,直到能成活为止。”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为了让幼苗存活,早些年,图布巴图必须要到30公里外的深井打水,再一趟一趟地拉回来浇水。为了防沙治沙,图布巴图和老伴儿省吃俭用,拿出所有积蓄购买梭梭苗,拉起10公里长的围栏,围封荒漠2000多亩。整整3年,他手提肩挑、担水浇苗。年龄越来越大的他,实在担不动了,便用毛驴拉水、用摩托车运水。十几年间,不只身体经受着风吹日晒和路途颠簸,光摩托车就坏了8辆,其中艰苦可想而知。功夫不负有心人,图布巴图和他妻子每天坚持种一些梭梭苗,积少成多,积木成林,荒漠逐渐披上了绿色的新衣。
“我在这个地方工作、生活,生态恶化令人心痛,我必须要做点事情。”身为党员的图布巴图深感自己使命在肩,下定决心要为家乡添上一片绿。
矢志不渝的大漠守绿人
由于长期野外劳作,图布巴图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明显苍老,面庞被晒得黝黑,双手皲裂如同树皮,手上贴着泛黄的胶布。2010年,终年劳碌使图布巴图生了一场重病,手术后,医生叮嘱他要好好修养,避免重体力劳动。可是他放不下心爱神圣的古日乃湖,更放不下自己亲手栽种的一片绿洲。在家里休养了一个月后,他再一次回到了梭梭林。
2012年旱情严重,即使是老伴生病也没有向亲朋好友借钱的图布巴图,竟然为了打机电井向亲戚借了3万元。生病的妻子陶生查干没有埋怨丈夫,她劝导儿女们,让他们明白图布巴图心中那份追寻绿色的梦想。图布巴图总说:“无论在岗还是退休,不能白吃共产党的饭,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终于,图布巴图用自己的坚持打动了他的家人,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党员精神的模范传承人
在治沙造林的同时,图布巴图还尝试嫁接肉苁蓉,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为古日乃地区牧民找到一条致富新路子。目前,当地249户牧民通过种梭梭嫁接肉苁蓉,每户年均纯收入达6万元。图布巴图还主动肩负起现场教学任务,向广大党员和群众传授挖坑、种苗、浇苗等种植梭梭的宝贵经验,鼓励青年人要有恒心、有韧劲,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卯足劲头做好一件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一位老党员,17年坚持不懈地治沙造林,在沙漠边缘硬是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他与自己用心血栽种的梭梭结伴守护着家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记者 闫琛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