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辈两代人的守护,他们服务这片树林的时间超过了50年。
父一辈把青春和时光洒在了这里。
同样,她和他们信念一致,为这片林场付出所有的热情。两代人的接力,那日斯太林场变得更绿了。
如今的那日斯太林场,犹如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在大青山脉东侧,守护着这一方绿水青山。
十九年十几万公里
云芳穿着防护服,矫健地向山顶爬去。这个动作,日复一日。
在那日斯太林场工作的19年中,她走过了十几万公里。与她一样的,还有54名林场在职职工。在她之前,是她的父辈。走过的路更长更远。
“如今我和父亲每天聊的内容大部分是林场。”云芳和父亲的共同话题始终离不开林场。父亲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像是在传道授业一般,恨不得把所有他知道的一股脑儿全给了云芳。
云芳和同事们传承着老一辈人的那种艰辛和血脉,随着他们的脚印一步一步向前而行。
山上郁郁葱葱,望不尽的森林中不断传来虫鸣鸟语。
他们知道森林中的每一种动物、中草药、野菜等,也知道什么季节是火灾高峰,什么时候虫灾严重。他们会精心呵护每一棵树,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说到孩子,云芳坦言,自己的孩子已经言传身教,早已懂得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就连路上有人折树枝,孩子也会及时制止。
“我希望他能像我一样,像他的外公一样,守护这片绿色。”云芳说,自己很希望孩子长大后接下自己的接力棒,继续这份光荣的使命。
紧跟父辈的脚步
每个月巡护22天,每天要走20000多步,从业到现在,云芳走了近十几万公里。
在车辆还无法驶进林场前,父辈们都是背着防虫药步行上山,那时林场还没有通信号,一进山里就会处于“失联”状态,只能爬到山顶上去给家人打电话。早前车辆无法进入的时候,云芳和同事们只能带着铁锹和桶上山种树。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怀了孕,下山的时候脚下一滑,差点从山上掉下来,最后是同事们将她搀扶下来,好在是有惊无险。
即便深知护林员的辛苦,24岁的云芳从职校毕业后,依然坚定地从父亲的手里接过了这份工作,成为了家里第二个护林员,说起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她只是淡淡一笑,说受了父亲的影响。
43岁的云芳已经在那日斯太林场工作了19年,作为“第二代”护林员,她饱尝艰辛,也见证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这些年来,林场的野生动物种类也渐渐多了起来,野鸡、狐狸、狍子、松鼠、啄木鸟等等,我都见过。生态环境的改善给林场带来了这些动物,早晨一起来就能听见啄木鸟“咚咚咚”啄树的声音,有时候上山巡护,老远就能看到狐狸蹲在树下,见了人也不跑,还会跟你对视。”说起林场的变化,云芳的表情变得生动起来,绘声绘色地描述她和野生动物相遇的经历。
云芳是护林员的女儿,她还有一个“护林员”的儿子。就像小时候的云芳一样,她的儿子也经常跟着她一起上山。
作为护林员的儿子,云芳的孩子也特别有环境保护意识,在路上看到有人折树枝或者损坏树木,云芳的儿子会特别气愤地指出他们的问题,生气地说:“他们根本不知道种一棵树有多不容易。”
云芳说,这个工作她会一直做下去,因为种树护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将来儿子想要选择这份责任,她会支持的。
八年护林路
脚下的这条护林路,赵瑞云已经走了八年,这个面庞黝黑的汉子,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记得他刚来那日斯太林场时,背着二十多斤的杀虫药,和几名队友一起,爬山下沟,给天然白桦林打药。有时候中午回不到场部,只能带着干粮和水,坐在树林里吃,在草坪上休息片刻。
护林工作虽然辛苦,但谈到如今的绿水青山,赵瑞云兴致十足,他说之前的那日斯太林场植被没有如此茂盛,野生动物种类也没这么多。经过十几年的管护,林场满眼绿色,鸟语花香。林场的宿舍里,每个人认真地在护林日记上记录着护林经过,每个“正常”的记录背后,是他们一次次巡山护林的见证。
7月10日上午,赵瑞云和护林队员老贾以及女队员云芳一起,准备上山再次巡查护林,穿好护林服,穿上胶鞋,在他们熟悉的独贵林区,仔细地察看着白桦林的病虫害情况。万家灯火的节假日,反倒是护林员最忙碌的时候。清明节、国庆节,农历7月15日,这些节日里,护林员全员出动。
平常的日子里,一个月至少有22天离开家,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场部,每天巡查8小时左右,从察右中旗科布尔镇里带上食物,和同事一起,做饭生活。
守护唯一天然次生公益林场
那日斯太林场很大,始建于1960年,下设七个林区和一个苗圃。是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唯一的天然次生林公益性林场,总面积44.0563万亩。
这里以天然白桦、山杨为主,人工林以华北落叶松、樟子松、云杉为主,其中天然林7.6万亩,人工林3.03万亩。
灌木林以山杏、山樱桃、虎榛子、胡枝子为主,总面积14.73万亩。
芸芸树木,走一遭下来,相当费劲。
有的时候巡查累了,就把带着的干粮吃了,洪水来了,就往高处跑,酷暑来了,就往森林里避。
他们在守护大山上的森林,就像大山上的森林在守护他们一样。(记者 邢占国 赵新宇 刘嫱 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