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和老人的牵挂
内蒙古新闻网  20-01-16 17:06  【打印本页】  来源:阿拉善日报

  阿拉善日报社采访报道组到黑城脚下看望苏和老人。包云峰摄

  7月8日,听闻“时代楷模”苏和老人刚从北京看病归来回到额济纳旗,正在该旗开展主题采访活动的阿拉善日报报道组一行立即赶往黑城脚下看望老人。

  从达来呼布镇驱车向南行驶约二十公里,拐下主路沿着小油路继续向东,只见沿途两侧多是荒凉的沙丘,植被稀疏。正当大家感慨在戈壁大漠植绿的艰辛与不易时,车辆拐过一道弯,苍茫的戈壁中蓦然出现一片广袤的绿洲,那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梭梭林。

  车停在了梭梭林里一幢红顶白墙的房屋前。屋前用木栅栏和绿色植物围出一个小小的院落,外面停着一辆红色的农用三轮车。正在观察周边环境时,身着军绿色T恤和长裤的苏和老人迎上前来,满脸笑容地与我们及一同前来的旗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一一握手,把大家让进了屋。

  与之前看到的照片相比,苏和老人消瘦了许多。我们小心地问及老人的身体情况,他很平淡地说起病情、治疗以及出行的波折。说着说着,老人的话题就转到了梭梭林、小胡杨的生长情况和浇水、病害防治等管护问题上——这是在与疾病作抗争的这些日子里,最让他牵挂和放心不下的事。“天气炎热,梭梭和胡杨又该浇水了,但滴灌管道破损严重,这可是个大问题……”说到这些,老人的眼中透着忧虑。

  不论何时何地,老人的心里始终装着他的梭梭林。

  “过去的额济纳林草茂密,风景如画,后来却沙尘漫天,生态环境变得恶劣。不能让额济纳绿洲和黑城文化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2004年,57岁的苏和辞去了盟政协主席的职务,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从阿左旗回到600多公里外的老家额济纳旗,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在黑城脚下盖起了三间平房,自此,和妻子在这沙窝里扎下了根。

  这么多年,苏和老人就做了一件事——种树。他每天早晨四五点起床,整顿行囊后就出发给梭梭浇水、检查梭梭林网围栏、赶走啃食梭梭苗的骆驼以及消灭影响梭梭生长的野兔、老鼠,平均每天步行十几公里……这种单调又劳累的生活,苏和老人重复了整整15个年头。毒辣的太阳、肆虐的风沙在苏和老人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满是伤痕的大手上,老茧褪了一层又一层。但他和老伴最初在房后种植的两棵胡杨树长大了,他们亲手种的梭梭苗也已大面积成林,成为黑城脚下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挡了黄沙的前侵蔓延。

  “现在是梭梭最缺水的时候,今年的浇水和管护,就得靠妻子和老龚了。”去年11月,一次意外事故让苏和老人的右腿受到了重创,短短半年,这位古稀老人辗转多地求医治疗,最终还是未能保住右腿小腿,只能被迫截肢,先后共做了大大小小八次手术。即使这样,老人7月7日刚一回到家,还顾不上好好休息,就坐上老伴的三轮车赶到林区,细细查看梭梭的长势以及网围栏和灌溉管道情况。

  这些年,在苏和老人的感召下,每到植树造林季节,总有单位组织职工或个人自发组团到黑城脚下义务种树、护林。“苏老的故事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如今,从个人到集体、从地方到部队、从额济纳到阿拉善乃至全国,正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公益组织加入治沙造林、保护生态的行动中。”额济纳旗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兆伟感慨地说。

  “这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帮助下,这里种的树越来越多,但养护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如何让种下的这些树、这片林茁壮成长,常在常绿,是我现在最挂心的事。”老人说。

  采访结束时,只见绮丽的夕阳染红了大漠,粗粝的沙粒在漠风中沙沙作响,苍茫大漠中,一簇簇梭梭苗迎风摇曳,幼嫩却顽强。告别苏和老人后,报道组一行行至高处远眺梭梭林,突然看到刚刚与我们挥别的苏和老人,竟不顾行动不便和身体病痛,开着院前那辆红色的小三轮拐进了梭梭林。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仿佛化成了成千上万株顽强倔犟的梭梭中的一株……(记者 徐佳妮 孙梅 彭燕 史夏濛 包云峰)

  记者手记:见到苏和老人时,他刚刚几经波折从北京检查治疗归来。因患糖尿病,加之右腿小腿截肢后伤口愈合情况不好,戴上义肢后总是肿痛,老人消瘦而憔悴,脸上满是疲惫之色。即便如此,他仍心心念念地牵挂着他的梭梭林。这种执着的精神给我们以冲击,更让我们满怀感动。

  在大漠戈壁坚持植绿15年不易,后续的管理养护更不易。今年因为气候原因,新栽种的胡杨树苗叶子有些发黄,长势也不太好。可无论说起自己的病情,还是谈及现在面临的困难,老人始终云淡风轻,十分平和。他的面容格外憔悴,内心却充满力量;他的脸上写满沧桑,眼中却满是坚定。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