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敕勒川
内蒙古新闻网  19-09-04 11:05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呼和浩特市的秋天,最贴近这座城市的性格——爽朗豪迈。在秋高气爽中,可以领略“塞上秋高马渐肥”的风景,可以放眼“秋高山色青如染”的寥廓。

  阴山以南的呼和浩特市,南临黄河,坐落在广袤舒展的土默川平原,这里就是北朝民歌里著名的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民歌的苍茫意境,我觉得只适宜在秋天的呼和浩特一带领略:背后是绵亘的阴山,南边是滔滔不觉的黄河水。“天高秋日迥”,苍茫辽阔的敕勒川一望无垠,天高云淡,四望之下蓝蓝的天空从四周垂下,如同毡帐包覆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绿野,还有远处的黄河青山……古老的歌谣令我心胸开张,豪情飞扬。

  金代元好问给予《敕勒歌》非常高的评价:“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千古流传的《敕勒歌》在胡适眼中,更是北方民族的“英雄文学”,这种英雄气不同于江南文学的“昵昵儿女语”,即使写儿女情长也是朴实爽快,即使抒发英雄气短的痛苦,也悲壮而不愁苦。比如《木兰诗》里女子从戎也会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英姿飒爽,尽管经历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征战之苦,但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便将生死轻轻带过,只要是为了保家卫国,生死都是置之度处的,多么潇洒豪迈。

  只有在高秋时节,站在我的家乡歌咏《敕勒歌》,才会有大气磅礴、粗犷雄放、刚劲有力的感觉。相传东魏丞相高欢率军围攻西魏玉璧(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守将韦孝宽,双方攻战五十余日东魏士卒死伤近半,高欢也愤恚发病。撤退途中讹传高欢中弩身亡,为安抚军心,高欢强打精神坐着会见诸将,席间命斛律金创作并歌唱《敕勒歌》,高欢亲自唱和,哀从中来流下泪来。这是英雄无奈的泪水,高欢的统一大业终于未成,不久含恨而死。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里说:“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在敕勒川这一巨大的“跳板”上,北方游牧民族打马走过,演绎了威武雄壮的历史剧目。

  “青山如龙入云去”,秋日的阴山如同绵延千里的屏风安放在敕勒川北,隋唐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曾在呼和浩特市南的盛乐(今和林格尔县一带)建都的北魏王朝,后迁都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再迁都至洛阳,完成了从塞外草原游牧政权到中原王朝的嬗变。北魏裂变为北齐和北周,北周灭北齐,杨坚篡北周后统一南北肇基隋朝,开启大一统的隋唐盛世。陈寅恪先生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塞外野蛮精悍之血”就来自阴山,一路东扩南下。

  敕勒川北的阴山,这里俗称大青山,史籍里也称“大斤山”,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要塞。大青山中的蜈蚣坝古称“白道”,是通往山后武川等地的咽喉要道。“阴山瀚海千万里”,隋代猛将史万岁出塞至大青山,大败突厥追击数百里而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这首雄浑豁达、气势流畅的边塞诗述说了戍边将士的心愿。唐戴叔伦《塞上曲》云“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韦应物《送孙徵赴云中》云“黄骢少年舞双戟,目视旁人皆辟易。百战曾夸陇上儿,一身复作云中客。寒风动地气苍茫,横吹先悲出塞长。敲石军中传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浆。前锋直指阴山外,虏骑纷纷翦应碎。匈奴破尽看君归,金印酬功如斗大”……在唐人眼中,阴山成了他们建功立业的前线。今日的大青山已是我们登临赏景的胜迹。

  秋日的敕勒川能给人无限暇思,每次读到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每次听到电视连续剧主题曲《铁血丹心》中“逐草四方沙漠苍茫,那惧雪霜扑面。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天苍苍,野茫茫……”我的豪情就飞扬在了我生长的敕勒川。站在秋日苍茫的敕勒川,听黄河水昼夜不舍向南奔向晋陕大峡谷,看远处青山如壁消磨多少豪杰,不禁会让人泪落如雨。面对天苍野茫的敕勒长川,面对如带的黄河和如黛的青山,怎么能不触发人产生“秋日平原好射雕”的豪情?怎么能不激发人产生“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豪情?怎么能不牵引人产生“高高秋月照长城”的乡愁?清代方文《都下竹枝词》感慨云:“东戍榆关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风吹草低牛羊见,更有谁能敕勒歌。”榆关就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一带,西渡黄河便进入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历史上称作榆林,是隋唐时期胜州的治所。

  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辞》里写道“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花木兰的行军路线就在今呼和浩特附近。黑山头据说便是呼和浩特东南的杀虎山,当然也有别的说法,但距离呼和浩特不远。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是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金河、青冢、黑山都在呼和浩特市境内。黑山也成了边塞诗人笔下戍边建功的象征,比如唐杜牧《边上晚秋》:“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还有佚名所作《杂曲歌辞·水鼓子》:“雕弓白羽猎初回,薄夜牛羊复下来。梦水河边秋草合,黑山峰外阵云开。”“黑水迢迢黑山暮”,今天的大黑河边、黑山头畔早已从边城要塞变成了安乐之邦。

  刀光剑影已黯淡,烽火边城已湮没,古敕勒川已被一代又一代农民耕耘成了良田,“青山如壁地如盘,千里耕桑一望宽”。无数次经过云中古城的断壁残垣,“远水平芜开野花”,春季这里的农民用犁铧耕耘着历史,夏季这里是“夹道离离禾黍稠”的景象。秋高气爽时节,古老的敕勒川到处是灿烂和绚丽,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在古老的敕勒川上,在“爽气集高秋”的季节里。一边可以指点北朝形胜地,一边可引诗情到碧霄。(殷耀)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