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辽生活了二十多年,最耳熟能详的字眼就是“科尔沁”三个字。在通辽生活的蒙古人都自称为哈萨尔的后人,而且近十多年来,通辽一直在积极打造“科尔沁文化”大市,科尔沁这个文化概念在我已然根深蒂固了。所以当我随着内蒙古文联扶贫采风团来到兴安盟科右中旗,忽然听到他们的宣传片里也是在提哈萨尔的后人、科尔沁的寓意等等字眼,我有点惊异,好像来到了另一个科尔沁一样。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作家,一定要扩大对世界的认知,否则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是很容易愚蠢起来的。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内蒙古文联组织的这次扶贫采风活动,也要感谢习总书记要求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使得我们能够有机会深入基层,了解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在去往科右中旗的途中,采风团在通辽的舍伯吐镇停留下来,在通辽市文联主席带领下,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包银山率团去探望慰问了贫困户。这个贫困户看着一家十分和睦,家里有个97岁的老人,作家艺术家们纷纷和老人拉话聊天,老人是个幽默风趣的人,能够如此长寿想必也是开朗的性情使然。当包主席亲手把慰问金送到老人手里时,老人睁着惊喜的眼睛说:你们是通辽的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她又问包主席是谁?包主席说:我叫包银山,是从内蒙来的。老人听力显然不好,继续惊喜地问:啊,你叫包金山哪?在场所有人都笑到肚子疼,对这可爱的老人印象深刻。问她觉得现在的扶贫政策好不好,她说:活到97岁,啥都经历过了,现在过得那是没治了!显然非常满意,老百姓不会说漂亮话,但是他们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的才最动人。
科右中旗以蒙古刺绣闻名于世。仔细观察了一下,他们的刺绣风格与通辽本土的蒙古刺绣异曲同工,从这个地方看得出两地的文化还是血脉相连的。但是科右中旗厉害的是他们把蒙古刺绣产业化了,参观了图仕图王府刺绣工厂,了解到他们已经把蒙古刺绣做了很好的、科学的规划和拓展,而且通过这个项目带动当地的妇女都投入到蒙古刺绣中来,培训、下订单、回收绣品,包装出售、对外宣传都有专业的人来进行管理,形成了良性循环。纯绿色无污染,又极好地保存和传承了本土民俗文化,从原来濒临消失的状态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这个让人感到欣喜。尤其是得知还有男士也参与到刺绣中,更是让人觉得神奇。
我原来对兴安盟了解不多,熟知的作家也有限,于是就在潜意识里面认为,兴安盟的文化处于失语的状态。然而这次在科右中旗当我了解到蒙古族人口达到了86.5%,大街上的第一语言是蒙语,当地的汉族人也都会用蒙语交流的时候,我忽然又明白了,所谓失语的状态只是他们不擅长用汉语来表达而已啊,看着右中人质朴纯净的笑容,让人那么感动,仿佛来到一个净土一般。
我们随团参观了他们的木耳种植地,看了他们养的漂亮的赛马,感受着他们虽不是那么富裕但是精神上坦然富足的样子。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洗礼。
来到内蒙古文联帮扶的敖尼斯台小村,包主席临时提议要和村民们搞一场联欢会。有什么方式比得过融入村民之中一起欢歌起舞更接地气呢?参加采风的作家艺术家们各个身怀绝技,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朗诵的朗诵,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和作家艺术家们同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最苦的是几位长驻小村的扶贫干部,他们远离家乡,远离自己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来到这个语言不通的小村里为村民们出谋划策,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看着他们托牛所里养的牛们各个膘肥体壮,寄托着村民们脱贫的希望,特别敬佩他们为推动社会进步所做的努力和牺牲。
在科右中旗的夜晚,随杜梅姐和她的朋友小聚,席间,两位蒙古族年轻歌手为我们唱歌,那优美的嗓音深深打动了我们,心里那股深沉的情感瞬间被唤醒了。有时候一个地域的人的精气神和情感是通过文化的方式传递出来的,她们用歌声让我们感受到了兴安盟人那颗质朴纯净的心,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遗憾的是,我随团采风止步于科右中旗就匆匆赶回通辽公干,在巴音胡硕小站,一场草原上的大雨忽然而至,淋漓尽致之后又忽然雨过天晴,一道彩虹出现在空中,我踩着雨水上了从霍林河开过来的火车,瞬间觉得这个亲切可爱的邻居原来离我们这样近,但却有那么多的不同之处需要仔细体会。这另一个科尔沁,谜一样留在了我的心底。(苏莉)